特色小镇 独领风骚
眼看今年的旅游旺季就要到了,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茶卡镇上十分热闹。家住茶卡村的王进忠和村里不少村民一起,在家里盖起了新房。依托不远处的盐湖资源,家庭宾馆、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这个小镇上,而这也成为当地村民“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
改革创新风潮涌动高原大地。与茶卡镇一样,以龙羊峡镇、柯鲁柯镇为代表的特色小镇,形态各异、特色鲜明,成为全省经济转型升级进程中的新律动。他们或把握机遇、创新转型升级,或找准特色、引导当地发展,或依托小镇品牌、传承特色文化。这些有产业、有内涵的发展平台正在迸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旅游井喷催生特色小镇
“茶卡盐湖——天空之镜”。被网友评为“人生必去的地方之一”“中国最美星空之一”的茶卡盐湖,仅2017年,旅游人数达276万人次,旅游收入2.27亿元。然而,很难想象,在2015年以前,茶卡盐湖景区还处于起步阶段。
基础设施不完善、接待能力跟不上、配套服务不健全……一个景点,折射出当地旅游业发展的短板。
提起盐湖景区在一夜爆红后猛增的游客数量带给当地的冲击,茶卡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吴红雄用了这样一个词——措手不及。
“坦白说,对于我们茶卡来说,转型升级并不容易。”吴红雄说,小镇经济快速发展,得益于旅游井喷式发展后的倒逼转型。“其实,多年来,茶卡镇一方面依靠交通优势,作为老驿站发展,另一方面,就是工业了。”
立足茶卡盐湖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乌兰县抢抓茶卡旅游业井喷的发展机遇,主动融入省州发展大局,明确提出将茶卡镇打造成“高原特色旅游名镇、国家级特色小镇、世界黄金旅游目的地”。2016年,茶卡入围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第四批全国美丽宜居小镇村庄示范名单和中国最具文化价值特色小镇名单,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大幅提升。
在2017年6月30日召开的茶卡国家级特色小镇建设现场推进会上,海西州委、州政府在茶卡镇进一步明确了茶卡“产城融合、文旅聚合、景镇一体”的发展思路,完善了以“茶卡东西部景区为支撑、游客集散中心为重要节点、镇区配套服务设施齐全的大景区”发展格局。
茶卡镇区和景区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旅游接待能力明显提升。这背后,不仅仅是城镇规划建设大踏步跟进、景区构建持续加快作为支撑,还必须依靠产业发展,激发城镇发展活力。
“一是依托茶卡盐湖旅游业快速发展态势,大力吸引社会投资兴建旅游配套服务设施,茶卡羊体验店、自驾游房车营地等一批旅游配套项目相继落地。同时,着力推动茶卡羊、大青盐、枸杞、藜麦等高原特色农畜产品的线下体验、线上销售。”吴红雄说。
站在茶卡镇的“两街”片区工程施工处,投资过亿元的楼宇和门面房,集商业、餐饮、住宿等功能建设已见雏形。离这一片区不远,是吉仁生态农牧业有限公司建起的集物流、销售、餐饮、住宿于一体的脱贫综合示范园。公司总经理张国辉说,公司以“茶卡羊”生态养殖为龙头,通过“扶志”和“扶智”,已使数百贫困群众脱贫。重头是让群众在“富了口袋”的同时“富了脑袋”,与这座新型城镇的发展并驾齐驱。
坚持产业特色,杜绝“千镇一面”
龙羊峡镇是一个因水电开发而兴起的高原特色小镇。
在电站建设期间,这里成为数万名水电职工的生活区。从此,荒草滩上诞生了一座工业小镇。不仅各类生产生活设施齐全,繁华之时,人口达十万人之多。而这一切也随着电站的竣工发生了改变,建设者及其家属陆陆续续离开此地,人去楼空后的小镇一度沉寂下来,相比外界天翻地覆的变化,这里的时光似乎停滞不前了。城镇人口剧减、城镇产业萎缩、基础设施滞后,城镇发展衰落的迹象日益突出。
“一直以来,这里都以‘万里黄河第一坝’‘高峡平湖画境游’著称,以龙羊峡水库及大坝为代表自然资源类型多样且独具特色,有丰富的乡野园林资源、地热温泉资源、野生鱼类资源、丹霞土林资源等。”龙羊峡镇镇长谭海荣介绍道。
共和县把打造龙羊峡特色小镇作为推进全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突出深化改革、转型发展这一主线,着力在顶层设计一体化、开发建设生态化、资源配置市场化、产业发展特色化、管理服务精细化上下功夫,龙羊峡小镇的综合承载力日益增强、城镇品位大幅提升。
这样的发展优势很快被市场发现。
“我们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先后对龙羊峡所独有的文旅体、冷水鱼养殖等资源采取市场化方式进行配置,通过公开公正公平竞争,成功引进北京艺苑公司对龙羊峡景区进行整体开发建设;引进浙江盾安集团对龙羊峡冷水鱼养殖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利用,建成集养殖、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园。同时,我们改革完善乡村旅游业投融资体制,鼓励群众合力承接景区旅游链条,吸引民间资本广泛参与乡村旅游发展。”州委常委、共和县县委书记陈鸿林说。
北京艺苑集团青海艺苑旅游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于2012年8月与当地政府达成合作协议,投资开发龙羊峡景区。公司副总经理安杰告诉记者,按照规划,他们将龙羊峡镇涵括在内,作为龙羊湖景区的附属景点,龙羊峡镇的定位是“1978时光宁静小镇”。
依托企业投资,形成产业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带动上下游多个产业发展,实现收益上的“乘数效应”。
德胜村是个“三面环水”的小村子。美不胜收的龙羊湖近在咫尺。经过政府引导和帮扶,全村200多户中近四分之一的村民都在经营农家乐。即便如此,遇到周末,村里的农家乐常常一桌难求。
特色是小镇的核心元素,产业特色是重中之重。找准特色、凸显特色、放大特色,是小镇建设的关键所在。即便同为旅游,也不能“千镇一面”。
除去休闲观光和养生度假不谈,文化体验和运动健身是龙羊峡的金名片。
昔日辉煌灿烂的“水电之城”在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下根治黄河水患的辉煌成就和红色记忆、龙羊峡水电站在上世纪80年代代表中国水电工程建设最高水平的独特地位等历史文化特质,以及康体设施完善、海拔低、适宜低氧体育运动、野外探险探秘等方面的独一性特质都让它与其他小镇有明显不同。
小镇刚起步,如何实现持续发力?
在国道一侧,随着一座高大的犁铧造型映入眼帘,在全国第二批特色小镇评选中脱颖而出的德令哈市柯鲁柯镇便呈现在我们眼前。镇首一座拓荒者躬身拉犁,挥锹开荒的群雕塑像,宣示出柯鲁柯镇以农垦历史文化为新型城镇奠基的主题。
“拓荒者”身后便是整个柯鲁柯镇的街道。青砖、木门、红木窗的古朴建筑、头顶的五角星和“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为人民服务”等标语将人们瞬间拉回到了祖辈们用双手开荒奋斗的年代。供销社、粮站等店面更是让人们回到五六十年前。行走在柯鲁柯镇的街道上,仿佛置身于德令哈农场的旧时光。
农垦文化,在这里外化为特色风貌的同时,也成为柯鲁柯镇站稳脚跟,面向未来、谋求发展的最大资源和撑家的“本钱”。
“以前整个镇上都是土坯房,到处都是一片乱糟糟的。现在走在建设一新的镇街上,这股农垦的味道,既让人从内心感到亲切,又让人觉得整个镇子有特色。”已在这里生活了近40年的原柯鲁柯镇农场四大队居民杨云善,见证着这座城镇的变迁,而小镇的发展也印证了海西州找准定位,为这座新型城镇建设注入农垦之魂的初衷。
随着农垦文化的招牌不胫而走,柯鲁柯镇农垦文化旅游也活了起来。
尽管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开局良好,但因为去年年底才对外开放,相比茶卡和龙羊峡,缺乏强势景区的支撑,柯鲁柯镇农垦文化风情小镇还处于起步阶段。
对特色小镇创建的薄弱环节,德令哈市旅游局工作人员金慧琳有清醒地认识:对外宣传力度不够;有些设施有待完善;形象特征不够明显。
“特色小镇的框架已经拉开,理念已经明确,接下来就是抓落实、促推进,努力使特色小镇从品牌变成王牌。”金慧琳说。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