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厘清特色小镇与传统专业镇的关系
特色小镇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镇”,也不同于产业园区、风景区的“区”,而是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结合自身特质,找准产业定位,科学进行规划,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 。
东凤:凤巢湾创意小镇
专业镇是我国行政区域特有的一种发展模式,在我国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以乡镇为基本单位业,通过开发一两个产业或产品,带动多数农户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即乡镇企),其收入成为农民和乡镇收入的主要来源。我们中山是个传统专业镇比较发达的地区,改革开放30 多年,中山走的是专业镇发展模式。
火炬区:火炬智慧健康小镇
广东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专业镇最开始得益于一是产业的国际分工和转移,尤其是香港制造业向内地产业梯度转移;二是廉价的生产要素和外资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资的投入。广东现有300多个省级专业镇。目前,中山是广东省专业镇比例最高的城市,24个镇区中拥有16个专业镇,产值占全市比重达72%,贡献税收达65%。中山不少专业镇产业比如灯饰、家电、家具等产业,在市场上掌握了不少话语权。
神湾:航天智能旅游小镇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目前各个城市都在探索的命题,站在产业转型的背景下,可以说中山选择专业镇作为转型升级的着力点是有基础的。当前,中山利用自身的专业镇经济、山水资源、历史人文等独特优势,创建一批特色小镇,这不仅符合中山的发展思路,而且有利于破解经济结构转化和动力转换的现实难题,是中山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战略选择。
二、建设特色小镇关键要做到“特”而“强”
特色小镇发展有利于优化城镇体系结构,有助于扭转各类资源过度地向行政等级高的城市中心区集中的局面,有利于改进政府管理,动员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城镇发展空间的建设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投资与消费 。制定支持特色小镇的政策,要有延续性、突破性,兼顾历史与未来,在学习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同时,又要保持自己的地方特色,才能做到“特”而“强”,探索走出一条体制机制灵活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之路,为中山的产业转型升级开拓新路子。
小榄:菊城智谷小镇
首先,要突出特色产业的支撑作用。只有产业经济导向下建构的特色小镇,在通过产业配套的同时,带动这一区域的交通、消费、休闲、文化和旅游的发展,这样的特色小镇的“特”才能由于特色产业与众不同显现出来。目前,中山首批市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已经确定,包括菊城智谷小镇、中国红木文化旅游等在内的18 个特色小镇项目,无不是以产业为支撑的,只有这样才能为特色小镇带来全方位的、可持续的发展。
南朗:华南中医药健康小镇
其次,要突出特色文化的拉动作用。特色小镇在规模化、丰富性上不如大都市,它的独到之处除产业特色、自然山水外,更多需要后期的文化创意和社区营造来实现。专业镇经济之所以在中山发展了30多年,与中山各镇区的本土文化息息相关,发展特色小镇,我们深入挖掘本土文化的内涵,如大涌的隆都文化的传统性以及其饮食文化的丰富性,要把本土的文化根植于特色小镇的建设中;游乐游戏特色小镇可以通过相关产业的文化创意对特色小镇的二次、三次开发,这不仅直接带来旅游及延伸产品的营收,更多为小镇带来了人文气息和可持续发展空间。
古镇:灯饰特色小镇
再次,要突出特色运营方式的保障作用。特色小镇从开发建设到品牌传递是长期运营的过程,其间的小镇治理模式往往是关键。2015年11月发布的“十三五”规划中提出“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预示着中国将全面进入精准治理时代。相比一般治理而言,精准治理更讲究治理的目标导向、公民的有效参与、过程的合法透明及结果的评估监督。特色小镇体量相对较小,通过在特色小镇中运用精准治理模式,不仅有利于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还有可能形成社会治理的创新模板。当然,特色小镇的建设过程中,离不开政府的推力,政府因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诸多方面的综合运营能力,使得它在特色小镇建设这一复杂运行体中始终能扮演重要角色。政府要承担小镇的组织协调、服务传递、参与表达、财务预算、计划推进、理念和技术支持等职责,只有通过政府有限责任、公民与企业多方参与的小镇建设才能保障特色小镇的有效运营和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