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垦文化,一座城的“精气神”——行走高原特色小镇
追溯中国农耕文化,在先秦时期民间就流传有“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诗句,这描述了农垦人击打土壤,歌颂太平盛世的情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则反映了广大农民的艰辛不易。
正是上千年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历史,创造了中国发达持久和长盛不衰的传统文化。也正是这种聚族而居、精耕细作的农业文明孕育了内敛式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等。
深冬时节,记者专程前往入选2017年全国特色小镇的柯鲁柯镇——探寻高原小镇的农耕文化。
柯鲁柯为蒙古语,意为“美丽而富饶的地方”,柯鲁柯镇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州府德令哈市的一个重镇,东与蓄集乡、尕海镇毗邻,南与都兰县接壤,北与甘肃省肃北县相连,西与怀头他拉镇相接。
从德令哈市出发驾车沿高速向西行驶13公里,一个篱笆造型的大门映入眼帘,随即两排直立的杨树如德令哈农垦人挺直的脊梁将人们引入小镇。
“这排杨树是一代又一代德令哈农场垦荒人用自己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在大漠中栽种起来的,不仅如此,整个柯鲁柯镇四周都有杨树环绕,是农垦人将柯鲁柯变为了宜居之地,变为了沙漠绿洲,为后代传递出艰苦奋斗的精神。”此行的向导向大家做着介绍。
在杨树数公里的伴行后,一组高耸的开垦拓荒内容的雕像出现在人们眼前,雕像中劳作人紧绷的肌肉和脸颊上的汗水貌似在告诉世人柯鲁柯镇从这里开始,柯鲁柯镇的主人正是在农场上劳作,用双手创造幸福生活的农垦人。为此,我们为该雕塑命名为“拓荒者”。
“拓荒者”身后便是整个柯鲁柯镇的街道。街道两旁均是青砖、木门、红木窗的古朴建筑,头顶的五角星和“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为人民服务”等标语将人们瞬间拉回到了祖辈们用双手开荒奋斗的年代。供销社、粮站等店面更是让人们回到五六十年前。总之,行走在柯鲁柯镇的街道上如同走在了“农耕历史的走廊中”,是穿越更是经历。
路边,一些在墙边晒太阳的老人们引起我们注意,为了更多地了解这段农垦历史,记者走向前与老人们攀谈。申老汉尤为热情,他告诉记者,自己2000年从循化移民过来的,由于老家土地薄,根本没办法自给自足,随后带着全家唯一的铺盖来到了海西柯鲁柯镇,近20年来,通过自己的劳作不仅有了住房,儿女们也在海西扎根下来,从最早的麦子、菜籽种植,到了这些年的枸杞种植,日子是越来越好,全家通过双手耕种出了新生活。
申老汉看着我们一行年轻人颇多,教育大家:“年轻人只要努力奋斗,不怕吃苦,终会得到想要的生活。”我想这正是小镇想要传递出来的精神和文化。
再往前走,街道上烤鸭店、理发店、面条铺应有尽有,道路一侧一个全木制的大门里面热闹非凡,走进一看原来是一个小型的集市,水果、肉制品、日用百货等玲琅满目,并且规制得整齐有序。
“小镇虽然经过改造但是这个集市是我们小镇一直有的,经过规划更加干净整齐,我们的生活也没有因为小镇的修建而改变。”逛市场的柯鲁柯镇的刘大婶说。
赶集的人们、晒太阳聊天的大爷,还有路边点着烟坐在三轮车上等着拉活的脚夫以及农闲时围坐一堆下象棋的乡民,柯鲁柯镇不仅充满了历史气息,更让人们体会到田园的宁静与安逸。
在街道中段一个小型广场的出现让人驻步不前。广场上一座毛泽东主席雕像和身后前苏联风格的建筑以及建筑顶部“毛泽东思想永放光芒”的标语,让人想到了父辈们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在农村的“广阔天地”之中劳动和奋进。
随后,一组绿色动力的公交车出现在柯鲁柯镇主街道的尽头,原来柯鲁柯镇并不是一味地复制历史,而是将历史与现代相结合让人们铭记历史的同时带给当地百姓便利才是小镇发展的新路径。
党委副书记、镇长辛素萍表示:“打造柯鲁柯镇农垦文化风情小镇,是提升城镇品位、扩大带动就业、发展旅游服务业、促进农牧民增收,助力精准脱贫攻坚的有效举措,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更给了人们农垦精神的教育和启示的作用。”
夜幕逐渐落下,采访组一行走出小镇时,回头的一瞥看到了柯鲁柯小镇的人们,感觉农垦奋斗的人们格外美丽。(芈峤 宋翠茹)
记者感言
经过对柯鲁柯镇的探访,记者发现柯鲁柯镇虽在青海深处,但它通过自身优势的挖掘和再造,不仅打造成了2017年度全国特色小镇,更为当地居民找到了增收致富的新途径。通过自己的方式让一个“养在深闺”的小镇,成为旅游人士向往的地方,成为城镇发展的样版。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德令哈市也正是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利用小镇自然生态、文化景观、民俗等资源,深入挖掘农垦文化和民俗,形成特有的旅游风格和体系,充分拓宽柯鲁柯镇枸杞、藜麦、三元牛等特色农牧业资源,进一步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加快柯鲁柯镇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
来源: 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