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高新区丝路科学城:产业提速向新而行 科创赋能向高攀登

  进入十二月,伴随着新的“引擎”发动,众多产业项目已然成型。在科创“实验室”里,创新的种苗已经育下。西安高新区承载“双中心”建设核心区域,综合能级持续提升,创新发展有序推进,产城融合蹄疾步稳,高质量发展活力加速释放。

  产业释放“向新力”

  连日来,奕斯伟硅产业基地二期一派繁忙。伴随着今年8月工艺设备搬入后,项目便乘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二期项目满产后,基地整体月产能将达100万片,生产规模将进入全球同行业前六,将进一步改善西安高新区半导体领域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助力打造集成电路领域创新示范高地。

  作为西安高新区半导体领域的“重头”,从奕斯伟的“成长”可以窥见,众多“高精尖”产业项目正落地生根、发展壮大。

  不只是奕斯伟。当前陕西全省“追光计划”升级为“跃迁行动”,作为西安高新区光子企业代表之一的唐晶量子,正借力光电子先导院的“催化”,推动生产研发提速,解决高端GaAs外延片“卡脖子”难题;康拓医疗生产的创新产品“增材制造聚醚醚酮颅骨缺损修复假体”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查,批准注册;西安交通大学生物3D打印技术发展产业基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普源精电西部研发总部等项目正式签约……

  围绕“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丝路科学城板块“逐梦”现代产业,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驶入转型升级“快车道”。

  紧抓“双中心”建设机遇,丝路科学城围绕高新区“55611”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依托雄厚的产业基础,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加速融入全球产业体系,已经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闪存芯片及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聚集企业近4000家,形成了以智能制造、光电子产业、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卫星应用产业、大科学装置等为主的产业集群,区域价值加速兑现。

  规模从无到有、技术从弱到强,在丝路科学城片区,一个个企业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保持了连续多年的快速增长,正释放出无限的“西引力”。

  科创迈向高能级

  奋进两年,丝路科学城产业不断迭代升级的同时,区域科技创新活力不断增强,大批突破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现代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使得西安高新区产业得以“铺天盖地”。另一方面,高能级创新平台的“加成”,推动科创“热带雨林”加速形成。今年4月,20个高能级创新平台项目签约落地西安科学园。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丝路科学城以“硬科技”创新为特色,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区域创新创造的“主力军”。当前片区已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9个、省级创新平台25个,不断凝结形成新质生产力。

  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将助力构建我国天地一体化授时体系,带动计算机、通信技术、天线技术等相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先进阿秒激光设施(西安部分)项目预计产生的阿秒脉冲可达国际最高水平;中科院地环所及地球环境创新研究院项目建成后将针对城市地下空间利用与灾害防控、地热资源利用、秦岭资源保护与开发等问题进行前瞻性布局,解决困扰西安环境瓶颈问题;集成电路创新中心(西安电子谷核心区)项目已入驻普源精电、西电国家大学科技园、西工大未来产业科技园等龙头及链主企业,将打造电子信息产业示范样板和新一代半导体策源地。

  高能级创新平台支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高水平科研院所集聚推动“硬科技”源头创新,西安高新区聚焦打造“科学、科创、产业、服务”四大圈层,积极构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产业化”全链条创新体系,进一步增强对国家科技战略的支撑力。

  善谋全局者,必先谋一域。丝路科学城将以西安高新区为起点,将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硬科技创新高地,彰显中国气韵的‘一带一路’国际科学交流中心,秦创原高能级科技成果转化大平台”。到“十四五”末,这里将承载1万亿元经济规模,成为西安高能级产业片区和高品质城市片区,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更多新的活力。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