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创投|逐梦15载,扬帆“十四五”
“十一五”期间产城创投核心团队切入产业领域,十五载以来,产城创投始终初心不改,坚持以产业为核心,将产、城、人、文融合起来,为中国产业与城市的发展提供助力。目前,产城创投已经为全国上百个园区项目提供过发展规划编制、实操咨询及资源导入等业务(含有多个国家级园区项目),成功启动的园区项目总投资额已超2000亿元,引领地方产业升级转型、促进区域经济的综合发展。
2020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2021年是十四五的元年。在这新旧交替之际,产城创投有诸多感慨。十五载的风雨逐梦,形成了产城创投的特有调性。总结下来主要有四点:
一是坚持以产业为核心。没有产业的园区建设的再好也是空中楼阁,深谙此道的产城创投,一直在产业+上做功夫。可以说产城创投经手的项目,都是有其产业沉淀和产业特色的。以产业为准绳,来分析园区的定位、投资动向和园区选址等。挖掘出项目的产业特色,进行合理的产业定位,并整合各方资源,促成项目的落地及后期的招商、运营及品牌构建。对智能装备制造、AI人工智能、新材料、大健康、文旅等重点产业成了持续性研究。
二是文化为魂。在产城创投合作过的每一个项目里,都把产业与文化的完美结合视为使命去践行,在产城创投的团队看来文化是产业园区的项目打造中不可缺少的元素。虽然接触的百多个产业园区主题各异,但是每一个园区的文化植入都是重点考虑的方向。因为产业可能是某个时代阶段的,但是文化是永恒的,文化是产业园区的生命力源泉,是产业园区得意永葆生机的灵魂。在产业园中植入合适的文化元素,会赋予园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而同时,园区平台也会促使文化要素的传承呈现出绚丽斑斓的发展姿态。
三是坚持洞察世界的眼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方得真谛,产城创投一直坚持走出去,用实践来构建理论。产城创投十五年来,受地方政府邀请,走访调研了上百个城市及地区,参与了数十个地区产业与城市的发展研究,成为众多城市及地区的战略发展顾问,为当地产业资源输入、企业招商提供专业顾问咨询。在这个走出去的过程中,产城创投获得了洞察万物的眼光。
四是坚持构建平台化的资源整合能力。产城创投一直在强化产业纵深,丰富自己的招商工具,拓展招商通路,主要聚焦在智能制造、新材料、人工智能、大健康和文化旅游领域,与近百家企业机构成立中国创新园区投资联盟,并与80个省、市、镇达成区域合作,企业、商协会、政府资源丰厚,这些产业概念有深有浅,但核心目的只有一个——“满足诉求、提升区域价值”。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产城创投跟随着十四五规划的脚步,开启新征程!
“韧性城市”,是”十四五“的中出现的新词,更在五中全会首提。《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风貌,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
韧性城市下,不同的城市子系统、不同的研究视角必然导向不同的关注点和侧重点,不过就未来城市空间的创造而言,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传感网与物联网、机器人与自动化系统、智能建造等泛智慧城市技术可能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和关注。
“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把科技创新摆在各项任务的首位,特别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被放在八大重点任务之首。这样背景下,坚持战略性需求导向,确定了我们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
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不仅要求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还要求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新兴产业。
“种子和耕地问题”得到空前重视。从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角度,规划强调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要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规范耕地占补平衡。乡村振兴仍然是主题。
披荆斩棘,中国经济航船驶入新的壮阔海域。新征程,就有新挑战。
十五载的专业深耕,产城创投在科技信息、农业、大健康、文旅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案例和经验。随着十四五的到来,科技地产、物流地产、大健康地产、旅游地产、文创地产、农业地产等迎来新的商机,产城创投将牢牢抓住时代发展脉搏,在前期拿地、选址、立项、概念策划实施顾问咨询的基础上,将紧紧围绕“韧性城市”进行延展,重点布局三旧改造、城市更新等业务领域,加大向后续产业落地、运营的拓展。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无论是各地政府还是经开区、产业地产商都需要创新谋划,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的发展格局,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面向未来,产城创投将与您并肩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