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土壤修复生态科技产业园有望落户徐州

尽管9月底召开的2017(第二届)中国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修复大会,已经在湖北省武汉市圆满闭幕。但会后的热度依然不减,在大会组委会新建的微信群中,每天的讨论热烈,不时有人向群主咨询:可以邀请同为土壤修复的朋友入群吗?

本届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修复大会是中国生态修复网、易修复生态平台联合湖北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和华中科技大学共同主办,主题是“污染土壤可持续修复,共建健康绿色家园”。湖北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秘书长李汉武表示,希望通过这样的会议,让土壤修复行业回归理性并可持续发展。大会共有300余人参加,期间通过六大主题报告和现场解答、分组讨论,进一步强调了国家土壤污染防治的政策和思路,业界的典型案例与创新技术也在会场被充分讨论交流。

同时,通过大会召开,记者还独家获悉了土壤修复行业的一些最新动态。

设立产业基金,初步计划落户徐州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易修复生态平台创始人黄锦楼告诉记者,今年4月由北京易修复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中节能大地环境修复有限公司、山东新鸿大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博天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武汉都市环保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联合筹建的“易修复棕地产业基金”有了实质进展,与江苏省徐州市经济开发区达成初步商议,首期基金10亿元有望在经济开发区建立国家土壤修复生态科技产业园。

相关数据表明,我国当前土壤修复项目和资金大多依赖于财政拨款和银行贷款,缺乏有效的资金投入机制。黄锦楼表示,设立产业基金是一种创新探索,有利于促进行业快速发展,同时加快跨行业资源整合,发挥跨界专业优势,社会资本投入也是对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资金补充。产业基金计划分母子两级基金,母基金将用于投资合作的平台建设,首期子基金将在徐州建立,投入到产业园区和未来的具体项目中。园区初步规划占地1000亩~1500亩,“希望能尽快立项、规划,争取2018年春节以后可以开工建设”,黄锦楼说。

国家土壤修复生态科技产业园设在徐州,主要原因是徐州的产业优势、区位优势以及工业基础、人才基础雄厚。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于1992年7月,2010年3月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辖区面积293.6平方公里。2015年,开发区建成区面积达100多平方公里,建设了装备制造产业园、光伏产业园、清洁技术产业园等专业园区。在徐州建设国家土壤修复生态科技产业园的目的是起到聚集效应,将土壤修复的材料加工、装备制造、化工、科技创新等各环节打通,从而规范行业发展,形成理性发展的格局。

由于很多土壤修复行业单位专业化程度不高,使得大包大揽的现象频频发生。“从前期场地调查到后期土壤修复都想做,以至于分工不够、协作不精,由此产生的恶性竞争、低价竞标等现象时有发生,导致行业内单位良莠不齐,无法健康发展。” 黄锦楼说,建立产业园区将进一步形成全国性的行业自律组织,规范技术标准、市场机制等。

“百千万十万”人才计划启动

黄锦楼表示,在建设国家土壤修复生态科技产业园的同时,还有一个重点工作是培养土壤修复行业的专业人才。当前,我国土壤修复行业中,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较为匮乏。土壤修复行业需要专业知识水平高以及经验丰富的人才。目前,我国土壤修复工程化刚起步,缺乏修复领域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有实际经验的人才也极其缺乏。

“我们将启动百千万十万人才计划,为促进行业发展培养专业的修复蓝领”,黄锦楼说。“百千万十万”人才计划中,“百”是指百名领军人物,主要是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具备土壤修复领域中兼具项目规划、设计、施工、评审、效果评估等全生命周期的项目实施能力。“千”是指千名精英,兼具项目设计、项目实施、项目管理等领域的综合能力。“万”是指修复技术能手,重点培养具有在修复现场能够进行技术设计、研发、调整、管理的技术管理能力。“十万”是计划中的重点,即培养土壤修复中的基础技术人才。招生对象主要面向大专、高职中学习环境工程类、建筑类、基建类等专业的学生。通过半年左右的场地现场修复技术的专业培训,采用理论知识学习与修复现场操作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为土壤修复行业培养专门技术人才。

一家从事土壤修复工程的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从事土壤修复的人才两级分化严重。主要以两类人为主。一是以博士为主力的专业人士,起点较高,主要从事前期调研、工程设计、项目把关等。二是现场的项目施工人员,由于缺乏专业人士,基本是让建筑工地的团队完成。“土壤修复工程和建筑工地施工不同,要求有更高的专业度,涉及到环境工程知识、化工知识、基建知识、机械安装知识等,如果施工人的专业背景不足,很可能会影响现场施工效率,同时不利于规范操作。”负责人指出。

在装备制造方面,由于缺乏符合我国国情的实用技术专业设备,我国目前土壤修复大多采购国外成套设备,购置成本较高、维护成本高,无法体现技术的实用性和经济性,限制了很多技术的工程转化,从而抑制了行业整体的快速发展。科技以人为本,如果能培养专业的现场工程人员,在实践过程中,有助于装备的国产改良化、创新化,从而研发出适宜我国本土的装备。

“徐州的职业教育很强,有扎实的职业教育底蕴。我们希望能将徐州建设成土壤修复的摇篮,使其成为徐州的第五个支柱产业。” 黄锦楼踌躇满志。(记者张春燕)


来源: 中国环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