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高新区:让“3D打印+”产业之花满园怒放


  科技引领创新,创新驱动发展。在信息科技化大浪潮中,陕西省渭南市高新区独树一帜,将3D打印作为追赶超越、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突破点,以3D打印设备生产、3D打印材料研发生产、3D打印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抓手,主动将3D打印技术植根当地主导产业,以“3D打印+”模式展开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棋局”,奋力开启了“智能制造”的新时代。

  协同共建——

  3D打印举一役而利全局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为了聚集创新合力,部省市区四级联动。2013年11月25日,科技部批准渭南高新区为国家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重点支持3D打印材料研发生产。与工信部赛迪研究院签署了3D打印产业发展共建协议。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批准设立全国第一支3D打印创投基金。陕西省将渭南高新区列为全省3D打印产业基地。渭南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支持渭南高新区全力打造3D打印产业培育基地建设。

  渭南高新区历届领导高瞻远瞩,因地制宜,秉承着“一张蓝图画到底”的精神,始终坚持创新技术链、完善资金链、健全服务链、培育产业链四个环节,在实践中创造出渭南3D打印“6+1模式”,全力打造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3D打印产业培育基地。

  渭南市委书记陆治原在调研时提出:“3D打印产业目前还处于培育阶段,要把创新能力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把创新环境营造、创新平台建设,科技人才引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放在核心,为渭南创新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渭南市长李明远说:3D打印技术的种子在渭南已经种下,市政府坚定不移的支持产业发展,要让渭南3D打印这面旗帜飘的更高。

  作为促进陕西东大门发展核心引擎中的园区,3D打印基地一直在积极探索“创新、协调、开放、共享发展”的新路径和新模式,发挥先行先试政策优势、人才科技创新优势和自然环境生态优势,实现优势叠加、政策共享、功能互补、推动形成特色鲜明、层次分明、协调有序的区域发展格局。

  经过4年的发展,渭南高新区3D打印产业培育基地和西安交大、西工大、中国钢研等20所高校科研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引进卢秉恒院士、李涤尘教授、黄卫东教授等11个3D打印团队,孵化了陕西增材院、陕西智拓、陕西聚高等59户企业,累计实现产值9.6亿元,申报专利580项,授权292项,省级以上科技成果立项37项,引进博士以上高层次人才100余人,产业化工作目前处在国内第一梯队。

  产业培育——

  “3D打印+”再添新动能

  结合发展实际,渭南制定了未来5年3D打印产业化发展线路图。明确地提出了围绕3D打印产业化示范及应用推广为重心的发展思路,全力打造国内一流的3D打印产业化应用示范基地的整体目标。渭南高新区早已从单纯的3D技术,初步形成了“3D打印+航空”“3D打印+医疗”“3D打印+文创”“3D打印+铸造”“3D打印+教育”等一系列“3D打印+”产业模式,借助3D打印技术优势,解决传统产业技术难点、痛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引进孵化各种类型中小科技企业。

  “3D+医疗”。渭南高新区整合优势资源,建立生物医学3D打印协同创新平台,积极推进3D打印与生物医疗器械产业的深度融合,规划建设500亩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园区,打造全国生物医疗器械产业化示范基地,形成特色产业集群。渭南高新区也因此被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确定为“中国医学3D打印技术创新发展基地”。陕西聚高增材智造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高性能非金属材料3D打印完整方案提供商,2017年8月2日,配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医生使用聚醚醚酮(PEEK)材料3D打印胸骨“外壳”的手术方案,成功为一名6岁心脏外置的新疆男孩3D打印PEEK胸骨“外壳”,再造一个“心房”。截至目前为止,陕西聚高增材智造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完成PEEK材料3D打印肋骨假体植入手术3例,胸骨“外壳”植入手术1例,不断刷新3D打印PEEK临床应用高度,探索3D打印PEEK领域方向创新。

  “3D+教育”。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渭南教育培育中心的3D打印创新教育工作被教育部、人社部列为试点,“3D打印+教育”的“渭南模式” 在全国广泛推广应用。2017年3月16日,全国职业院校3D打印技术应用建设研讨会在渭南高新区3D打印产业培育基地隆重开幕。此次会议为推广3D打印技术、储备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创新型高端职业技能人才、共同打造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体系提出了方案。通过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技术创新解决方案,为学校“3D打印”应用型人才培育示范基地的建设创造条件,在满足学校教学实训及拓展应用要求的同时,为设立新的增材制造专业或先进制造技术专业打下良好基础。另外学校将依托基地的各项服务,为企业培育专业技术人才,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3D+航天”。渭南高新区还与西工大黄卫东教授团队联合组建“陕西增材制造研究院”,集中研究“3D打印+航空航天”,解决了我省航空航天领域军工领域精密部件拓扑优化、工艺设计、精密制造、修复等难题。

  “3D+铸造”。渭南高新区与烟台路通陈国诗博士团队合作,建设陕西智能化精密铸造示范中心,研究“3D打印与汽车发动机等高端、复杂、精密铸造技术”,产品快速占领了国外高端市场。渭南高新区还和陕西路通精密科技公司联合,将3D打印技术和精密铸造结合起来,建设陕西智能化精密铸造示范中心,研究汽车发动机缸体、缸盖等高端、复杂、精密铸造技术。公司产品和技术现在广泛应用在宝马等国内外知名车厂,快速占领了国外高端市场。

  “3D+文创”。在3D打印创新创意体验中心,您可以通过不同的3D打印机,实际体验3D打印的完整流程,学习3D打印知识。这里还可以提供3D照相、3D人像、水晶内雕、艺术屏风、激光雕刻、激光打标、文化创意产品制作等服务。

  截至2016年底,在孵企业42户,毕业企业21户,引进高层次人才94人,申报专利613项,授权221项,52项技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生物医疗、工业模具、文化教育等领域,其发展速度、科技含量都改变了许多人对渭南的印象。渭南高新区将持续致力于3D打印产业项目孵化培育,利用前期影响力和现有团队资源,依托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这一核心平台,力争两年内落户企业总数200户以上,打造国家级3D打印示范园区。

  搭建平台——

  集约服务促飞跃发展

  一个优秀的园区,正如一副坚实的臂膀。它将众多创业团队纳入自己的羽翼之下,予其温暖、安全、强大的后盾,使企业能够无后顾之忧地大展身手。担当打造“全市科技创新高地、科学发展引擎”使命的渭南高新区,围绕园区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以技术服务为引领,搭建产业发展平台,完善产业链条, 从推行集约服务入手,加速3D打印产业化发展,通过建设专业化的产业发展公共平台,吸引聚集3D打印企业,把零星的需求集中到一起,做成“大蛋糕”。

  创新人才支撑。渭南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朱忠效多次提出:我们发展3D打印一定要做好高科技人才这篇文章,科技人才创新创业者需要什么支持,我们就提供什么样的服务,目的只有一个,让科学家的智力成果得到价值体现,让企业家赚钱,要通过真诚服务,实现和谐互动,互利互惠。因此,渭南高新区广纳“3D打印+”产业领军人才,刚柔并济,开展多途径合作。采取政府、企业、学校相结合,多层次培养3D打印创新人才和实用人才,快速形成具有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的3D打印人才队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渭南市将在有条件的中小学配置2000台3D打印桌面机,让学生从小就领略到3D打印的创新魅力,培养他们的科技兴趣。4年多时间,渭南高新区“3D打印+”涉及的领域高层次人才、专利申报及授权数量,每年以100%以上的速度增长。截至2016年底,引进高层次人才94人,申报专利613项,授权221项,52项技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生物医疗、工业模具、文化教育等领域,其发展速度、科技含量都改变了许多人对渭南的印象。

  保姆式服务保障。保姆式服务,一站式服务,在这里已经不是口号。在渭南3D打印基地,企业和园区不在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而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高新区管委会主任薛清军说到:对于好的项目,要在政策允许范围内,给予最大的支持,对于原创技术企业,我们要通过精准服务,让它成为行业领军,打造它的生态链条,推动它成为一个产业集群。渭南鼎信创新智造公司在创立时,一帮创业者只有技术和创业热情,缺资金、缺设备、缺场地,缺资源。园区通过市场化方式解决了团队一部分启动资金,提供了住宿、办公、研发和生产场所;安排专人负责企业服务工作,全程办理登记注册手续,积极与职业院校联系,帮助解决应用型产业工人问题;帮助分析目标市场,协助对接应用客户,在企业出现技术瓶颈时,通过协同创新机构予以大力支持。在园区的精准服务下,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2015年实现营业收入300万,2016年实现营业收入4800万,上缴税金600万元,成为园区小巨人企业,园区和企业得到了共同发展。企业把这种服务亲切的成为“亲人式的关怀”。

  政策资金关怀。围绕人才培育、协同创新等八个方面,渭南高新区制定培育3D打印与生物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扶持政策,为3D打印与生物医疗器械领域高层次人才来区创新创业提供土地、税收、厂房、办公、服务等政策优惠。

  高品质剑指美好未来。渭南高新区将不断书写“3D打印+”这篇文章,引领科技创新,助推招商引资,加快人才引进,以追赶超越之精气神示范带动其他关联产业发展,园区整个发展将驶入快车道。在十三五末,创新动力强劲、创业环境优越、品牌效应显著的渭南高新区国家级3D打印产业化示范基地,将在“智造”技术的新时代熠熠发光。

(责任编辑:韩梦晨)



来源:中高新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