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要做足“特色”文章

  导读: 要避免以发展特色小镇的名义盲目扩张,突破规划空间,严防特色小镇建设触碰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发动群众参与到特色小镇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将特色小镇打造成顺民意、得民心、惠民生的幸福工程。


近年来,特色小镇快速发展,成为一些地方新的经济增长点,但在小镇建设中,定位不准、盲目发展、简单效仿等苗头时有出现,一些房地产企业还以建设特色小镇之名变相搞房地产开发,不仅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很多小镇都以旅游、养老为主题,缺乏创意,未能形成独特的产业优势,也没有高端要素的集聚和产业链的延伸,导致很多地方的所谓特色小镇存在“千镇一面”、走形变味等倾向。

有道是,特色的才是自己。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才能实现科学发展、长远发展、高质量发展。特色小镇,重在特色、赢在特色,也难在特色。而一些地方特色小镇建设之所以出现“千镇一面”、缺乏特色,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当地官员的思想深处,没有完全把握特色小镇的精准内涵,在“特色”的寻找和挖掘上下的功夫不够,说到底,还是发展观不科学、政绩观不正确。因此,要想真正让特色小镇“特色”鲜明,必须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践行新发展理念,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和行为。

成功之路,规划先行。发展特色小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统筹安排,并且要“规划长远”,既注重顶层设计和模式创新,更加强制度安排,擦亮法治底色,确保在土地使用、产业发展、市场培育、功能完善、社会治理等各方面按章办事、依法行事,切忌盲目决策、拍脑袋决策,更不能违规违法,破坏公平正义。要避免以发展特色小镇的名义盲目扩张,突破规划空间,严防特色小镇建设触碰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要优化用地结构,严格执行土地出让有关规定,不得将特色小镇用地低价、打包出让给房地产开发企业。要发扬钉钉子精神,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不能政府一换届、干部一调整,特色小镇的建设规划就旋即更改或另起炉灶,必须一届接着一届干、一锤接着一锤敲,真正按照规划让愿景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产业强,则经济强。发展特色小镇,产业是根基。只有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独特产业生态,才能防止特色小镇“千镇一面”。产业选择是开发特色小镇的前提,在规划建设特色小镇时,应尽量选择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和比较优势的产业;同时,要深入挖掘、不断培育具有地方传统文化特色的产业品牌,统一管理小镇产品商标、原产地标识和产品溯源系统,有效增强小镇的不可复制性。要牢固树立产业立镇、产业兴镇、产业强镇的思路,精准聚焦优势主导产业,深挖最有基础、最具潜力、最能成长又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产业,不能也不允许抛开产业支撑搞特色小镇建设,使其成为“中看不中用”、没有发展前景的“水中花”。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事业发展,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建设特色小镇,同样必须尊重规律、尊重科学、尊重市场、尊重群众,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然而,纵观那些“没人烟”“无人气”的特色小镇,在寻找特色产业时,以领导偏好替代市场规律;在项目融资时,以政府包揽替代市场化运作;在生态构建时,以行政命令替代群众意愿。促进特色小镇健康发展,必须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基本路径。政府要“引导”不要“主导”,可以“选苗助长”,但不能“自种自养”,可以多组织学习培训,用新发展理念武装干部头脑、指导特色小镇建设实践;也可以在规划理念、创建目标、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等方面把关定向;还可以运用标杆引导,制定共性评价标准,遴选成功典型实例示范,及时总结交流经验。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发动群众参与到特色小镇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将特色小镇打造成顺民意、得民心、惠民生的幸福工程。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但是,发展必须突出自己的特色,尤其是在特色小镇的建设上,要坚持正确的定位、明确的目标,不偏不倚,不折腾不乱来。当然,特色不是自然而然就会来的。这就需要各级各地党政官员拿出精气神来,以更大勇气、更大担当种好符合地方实际、具有区域特色的“试验田”,真正释放出城乡融合发展和内需增长新空间,助推地方经济社会科学持续高质量发展,使特色小镇成为叫得响、立得住、不褪色的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靓丽名片。


来源: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