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经济研究院樊明怀:安徽特色小镇良性发展的思考

  特色小镇建设,有利于增强小城镇发展能力,加快城镇化进程;有利于改善城镇发展面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有利于挖掘优势资源,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近年来,安徽特色小镇建设成效显著,目前已有省级以上建制镇特色小镇25个(其中15个为国家级特色小镇),省级“非镇非区”特色小镇43个(含18个省级试验特色小镇)。安徽特色小镇建设呈现如下特色:一是区域特色鲜明。皖北地区特色小镇充分体现了区域农业发展优势,同时具有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农业产业化服务和农业创新发展的趋势;皖江地区特色小镇继承了工业和旅游优势,同时具有向金融服务和创业创新等高端化发展的趋势;皖西地区特色小镇立足特色农产品和环境优势,在生态产品开发和制造业等方面有所突破;皖南地区特色小镇在做好传统文化旅游的同时,有向休闲养生、体育运动、文化创意等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二是发展迅速。形成了以中药材、特色农业、食品、纺织服装、电线电缆等制造业为主以及以徽派文化、传统古村落、山水风光等文化旅游产业为主的建制镇特色小镇。同时,“非镇非区”特色小镇发展迅速,涌现了大量以产业创新和业态创新为发展导向的优势制造业、特色农业、文化旅游、金融、科技等各类特色小镇。三是扶持政策持续加强。为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省委、省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以及各地市纷纷从组织、资金、土地、人才等方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政策支持力度。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当前特色小镇建设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特别是在对特色小镇“产、城、人、文”四位一体发展理念认识方面还不到位,仍存在传统城镇化倾向、产业园区倾向、房地产化倾向、突击开发倾向等。这些传统建设思路,制约了特色小镇建设质量和效果的进一步提升。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需要理清发展理念,准确把握特色小镇的概念和内涵,使安徽特色小镇建设起好步、开好局,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着力培育特色小镇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

一是找准产业发展主路径,在细分产业上深入谋划。明确特色产业发展方向,推进其他产业向小镇特色产业延伸,在有限的空间内,强化特色产业上下游及相关产业集聚,形成细分行业的单打冠军、小巨人。

二是整合特色资源,打造特色优势。围绕小镇特有的生态资源、文化资源、特色农产品资源和优越的区位条件,以优势突出的资源为主导,充分应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通过众筹、众创、共享、个性化定制等新模式,强化品牌营销、物流配送和项目介入,促进特色产业与地域风情、文化和环境相互融合,进而体现小镇的独特性。

  加大特色小镇“三生”融合和“四大”功能整合力度。生产、生活、生态高度融合和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功能有机协调,是特色小镇区别于市区和开发区的独特之处,是特色小镇建设中需着力打造的两大优势。特色小镇建设在功能布局、资源开发等多方面,要充分体现“三生”融合理念,在保障高品质生活、保护优美环境的同时,促进产业发展。要推进“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四大功能组合完善,以专业化、特色化的研发、会展、物流、营销平台支撑产业发展,以文化功能提升产品品质、丰富产品内涵,以旅游功能宣传、打造产品品牌,以社区功能吸引产业队伍和高端人才集聚。

  充分发挥好政府的引导和监管作用。

一是地方政府是特色小镇建设的责任主体,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强化前期研究和谋划,综合考虑市场主体利益和长期发展目标,明确小镇定位、空间布局等重大事项,制定小镇建设方案和项目建设时序。

二是加强事中事后监督,防止出现房地产化。根据小镇常住人口以及未来吸引人口规模等指标,测算居住用地规模,严格把控住宅用地的配给比例。禁止与小镇发展导向不一致的建设行为,特别是成片房产开发、无序圈地等短期利益行为。

  促进特色小镇建设量力而行、有序发展。与发达地区相比,安徽特色小镇发展基础相对较弱、起步较晚。这就要求特色小镇建设不能简单对标发达地区,要做到因地制宜和量力而行。

一是充分利用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推进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和交通区位好的美丽乡村以及大城市近郊特色小镇示范建设,为其他地区提供经验借鉴。

二是量力而行,避免“高大上”。充分利用现有产业、从业人员、历史文化等资源,在适当的空间内谋划发展,力求见实效。同时,结合当地自然地理条件、风俗特点,实施传统小镇改造和面貌提升。要适当控制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资规模,防止出现大马路、大广场、高大建筑等城市化倾向。

三是着力打造特色小镇“政府、企业、居民”的利益共同体。充分考虑“三农”利益和需求,积极发展涉农产业,完善涉农服务,促进周边人口深度参与小镇规划、建设和产业发展。


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