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融合广州未来城市格局打开新空间


    7月2日,《广州市价值创新园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以下简称《方案》)由广州市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方案》透露了广州未来在推动产城融合发展上的哪些创新举措?可以解决本土产业园区现有的哪些发展瓶颈?园区建设又将如何发挥世界级产业龙头的带动效应,吸附更多优质资源?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广州市工信委产业园区处、广州市产业园区商会相关负责人以及城市规划研究专家。三方一致认为,《方案》提出的“产城融合”顺应了未来城市空间将以产业为核心扩散发展的趋势


    从政府角度来看,如何整合市区两级政府和市场参与方的力量,精心雕琢好这十大示范园区,成为最大难点。商会则看到了全市产业升级中潜在的巨大商机,接下来将聚焦如何在产业增量和存量之间搭建起桥梁,加快产业聚集辐射效应释放。专家预测,伴随着新一轮产业园区的兴起和成熟,广州将形成数个企业集聚、要素集约、技术集成、产业集群、服务集中、人口规模过万,并代表一城一域参与全国乃至全球产业分工与竞争的核心载体。


    定位

    A  首批价值创新园区的“价值”体现在哪?


    今年3月,《广州市加快IAB产业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近期重点建设十大价值创新园区:海珠琶洲互联网价值创新园、增城新型显示价值创新园、天河软件价值创新园、番禺智慧城市价值创新园、南沙国际人工智能价值创新园、黄埔智能装备价值创新园、番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价值创新园、花都军民融合价值创新园、广州国际生物岛价值创新园、黄埔生物科技价值创新园。


    此次印发的《方案》则是对十大价值创新园区建设从具体区位范围、主导产业、发展目标、开发运营主体、综合协调单位、配套建设内容等多个方面作进一步的规划明确。该批园区主要打造的产业包括了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新型显示、互联网等。


    “在广州的产业园区体系中,十大价值创新园区将按照最顶尖的要求来建设。首先,落户园区的龙头企业应具备全球领先的资源配置能力、价值攀升能力、创新驱动能力。其次,园区形成的产业集群要具备代表区域参与国际分工竞争的实力。这才能体现它们的‘价值’所在。为了能够让企业家、科学家、工程师等人才在园区内安居乐业,园区建设规划比以往更加注重产城融合,周边配套也要集聚一流的资源。”负责起草《方案》的广州市工信委产业园区处处长林满山介绍到。


    根据规划,十大价值创新园区将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实现“产业龙头+主导产业链+产业创新中心+产业资金+产业服务平台+产业社区”六位一体融合发展。要“装下”这么多元素,需要多大的园区规模来施展手脚?


    据广州市产业园区商会统计,全市目前200多个代表性园区中超过半数是产业园区,这些园区的规模大小不一,平均在数万至数十万平方米。与之相比,此次《方案》规划的十个园区用地面积在1—5平方公里(100万至500万平方米)。林满山解释,规划面积数十倍于普通产业园,提前统一规划配套建设内容,正是广州价值创新园区的一大特色。“产城融合发展将改变过去产业园区的钟摆通勤现象,从而缓解城市内部的交通压力。”


    “每平方公里产值高也是价值创新园区的一个特色,”林满山以增城新型显示价值创新园区为例,该园区的超视堺第10.5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生产线项目预计年产值1000亿元,而园区规划面积为3平方公里,相当于每平方公里超过300亿元年产值,远超现有产业园区的水平。


    目标

    B “产业新平台、经济新引擎、产城融合新示范”


    值得关注的是,《方案》分别通过一系列数字化指标从5个方面对十大价值创新园区的建设目标进行了明确:到2020年,十个价值创新园区基本建成产业特色明显、协作配套紧密、创新活力迸发的发展体系,成为集聚高端产业新平台、广州经济发展新引擎、产城融合发展新示范。


    主导产业链条不断健全。龙头企业的产业引领和带动辐射作用显著增强,吸引一批产业链上下游的高关联配套企业集聚,形成完整的产业上下游耦合关系,到2020年,各园区主导产业集聚度达到80%以上。


    产业创新资源加速集聚。集聚一批前沿技术、高端人才等资源要素,建设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企业研发中心、工业设计中心、工程实验室等技术创新平台。到2020年,各园区建成1个以上技术创新平台,从业人员中本科(含)学历以上人数占比超过5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比例超过60%。


    园区发展金融体系完善。围绕产业链布局资金链,不断探索形成产业与金融结合的新模式、新途径。到2020年,各园区至少组建1个规模不小于10亿元的产业发展基金,基本形成财政资金、创业种子资金、创业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银行保险资金、担保资金、产业资本等多元投入、有机联系的金融支撑体系。


    园区开发运营水平逐步提升。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价值创新园区的开发、建设、运营、管理。到2020年,各园区基本形成涵盖招商推广、企业服务、物业管理等方面的专业化、市场化运营体系,组建一批“纽带型”产业组织。


    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园区商贸、医疗、交通、环保、教育、娱乐等基础设施不断优化,实现科研、生产、生活、生态要素的有机融合。园区环境优美宜人,打造滨湖、滨江亲水景观。到2020年,在各园区配套区域内建成覆盖基本医疗及公共卫生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小学中学教育体系。基本形成生态优良、环境优美的宜居园区,各园区绿地率达到20%。


    此外,目前广州正重点开展园区提质增效和推动价值创新园区建设工作,两项工作分别对应着“盘活存量”和“做强增量”。林满山介绍,这两项工作并非是平行割裂的,通过推动价值创新园区的产业集聚辐射力量不断增强,进一步引导周边正面临着中小规模、“亩产”(单位面积产值)低、产业聚集不明显、创新能力较弱等发展瓶颈的传统产业园区实现升级改造,达到以增量激活存量的效果。


    创新

    C  市区联动“雕琢”1—5平方公里的高价值园区


    “十大价值创新园区的规划建设覆盖了众多领域的专项规划,广州过往还从来没有试过在全市层面来对一个1到5平方公里的区域进行整体规划建设。” 广州市工信委产业园区处副处长赵星亮坦言,“如何精心雕琢好这一个个小区域,是全市面临的一项全新挑战。”


    此次《方案》中也明确,园区规划编制将以区为主,围绕园区产业定位、资源特点及环境状况,编制产业规划、片区策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报广州市价值创新园区建设联席会议备案。同时,构建年度项目库,明确责任单位、任务分工和建设进度节点,确保园区建设工作落实。在全市层面,配套单位包括了市国土规划委、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教育局、市卫生计生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交委、市环保局等。


    对于“广州为何要探索产城融合发展”这一疑问?暨南大学教授胡刚认为,企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围绕产业建设生活配套,能够更好地形成择业居住平衡,为人才聚集创造条件,“伴随着新一轮产业园区的兴起和成熟,广州将形成数个新的上万人口规模的区域。”


    胡刚进一步分析,过去以产业划分园区的方式已被淘汰,现在的工业园区主要按照产业污染程度来划分,一、二类工业区可以和商业、教育、文化等配套设施放在一起,形成新的区域。目前广州有意识地推动产业在空间上实现聚集,从而产生更强的辐射带动作用。


    “十大价值创新园区中不仅需要生活配套,更需要产业配套。” 广州市产业园区商会秘书长罗明如从产业园区运营方角度对《方案》分析道,“龙头企业落户之后,会对本土和外地的上下游企业产生吸附效应。如何为这些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配套企业定制建设不同的物理空间载体,进一步对接政策、产业配套服务等本土资源?都是广州园区运营商们需要努力提升的方向。”


    “价值创新园里面既要有园区运营商,也要有商会。商会在园区和政府之间扮演着桥梁作用,一是将政府对价值创新园建设的考核指标,落实到每一个园区业主那里;二是要成立集合了产业龙头、上下游企业、医院、教育等园区主体的业主委员会,发挥好协调沟通作用。”罗明如表示,如果园区建设是围绕在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构建起服务链条,那么各个园区商会就要从拿地、规划、产业导入等方面入手,为园区建设的全生命周期完善服务体系。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