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创投|新兴产业园区是承接中国产业大迁移的载体,更是一味良药
翻看中国产业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改革开放是中国产业发展的转折点。在改革开放以前,或因为战争、或因为国防布局,中国的产业发展大本营基本在东北、西北西南地区。而改革开放后,中国的产业发展转移到了东部沿海地区,并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等产业发展带。
无论是东北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存在一定基础,区位条件优越,生产要素成本较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形成良好的产业基础,承接全球和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空间较大。
一是区位优势明显。近年来,已基本形成了完善的水、陆、空运输网络,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
二是成本优势。土地、水、电等生产要素价格相对较低,劳动力供给充足且成本较低,且各省劳动力成本只相当于沿海地区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左右。
三是资源环境优势。地区能源、矿产资源丰富,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生态优良,环境容量大,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大,拥有较多可供开发的土地资源,有利于集聚生产要素,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能够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良好的支撑条件。
四是承接条件不断完善。经过多年的发展,基础设施条件已大大改善,交通运输、供电、供水瓶颈障碍逐步消除。政府的办事效率显著提高,交易成本逐步降低。区域性中心城市大多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主导产业以及产业集群,具有较为完善的产业配套能力。
五是国家政策的支持。党的十六大提出国家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在制度、机制、科技、政策、财力等各方面给予了最大力度的支持。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条件,对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从而逐步实现老工业基地的经济转型及产业转型升级满载信心。而中国的中西部经历了从西部大开发到中部崛起,中西部地区进一步加快开放,基础设施条件日趋完善,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能力已经具备。早在2007年,中国各部委就开始了探索东部产业转移的步伐,出台了"鼓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继续推进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增加西部大开发投资"等促进东部产业转移的众多政策。随后在国家发改委的推动下,在华北地区、西南地区、华中地区划设了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重庆沿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11个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提供政策、税收、金融等各项服务,为中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产城创投——园区梦工场创始人陈迩看来,东部产业向东北及中西部转移的条件已经成熟,东部产业转移迎来了战略机遇期。
有人认为东部地区向东北部和中西部进行产业转移是比较复杂的事情,甚至难以用一套规律去分析把握,但是在产城创投——园区梦工场经过对近几年产业转移进行了分析,认为产业转移具有一定的特点。
一是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不仅有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也有电子科技、医药和汽车等中高端产业。中高端制造业(半导体、通信设备、电子元件)出现了从沿海向东北、中部区域的核心城市迁移的特征。产业迁移促使东北部、中西部核心二线城市崛起,形成以新兴制造为核心的产业链基础,比如合肥的中科系,郑州的富士康系,武汉的光谷系,西安、成都、贵阳的半导体、电子、光电产业等。
二是东部的产业转移的首选地是产业基础雄厚和产业配套能力强的地区。有着产业特色和配套产业基础的地区最吸引东部企业转移,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区域分布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城市群,特别是沿南北走向的京广线、京九线和东西走向的陇海线、长江产业带。就拿中部地区的湖南、湖北等省和东北地区来说,因为有着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基础,产业配套完善,吸引了东部沿海很多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落户。
三是新兴制造产业转移的方向看重地方政策、工业基础、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劳动力成本等要素。有国家政策支持的、具有产业技术、资源等优势的地区及铁路网和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极具竞争力。
四是东部产业转移呈现出以龙头企业和大企业为核心,实行组团式或产业链式整体转移,形成“龙头”带“配套”、“配套”引“龙头”的良性发展格局。比如贵阳重点扶持电子元件产业,大力推动与英特尔、戴尔等国际龙头企业的合作。郑州围绕着富士康作配套,搭建电子制造的产业链集群,建设五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2009年以来,产业转移非常活跃,东北和中西部地区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加快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呈现出规模明显扩大、层次显著提升、方式不断创新的良好态势。陕西省逐步形成了以专业产业园区的形式而承接产业链或产业集群整体转移态势。根据《我国产业转移现状和特点分析》资料显示,东北地区吸收外资的总体规模保持相对稳定,占全国比重为13.5%左右。中部地区的增速最快,2017年中西部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45%左右,中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额同比增长22.5%,增速领跑全国。西部地区,在以重庆为中心,人口稠密、幅员辽阔的西南经济腹地已成为广东东莞、中山等地企业出口转内销的重要方向,可考数据显示已有超过20万家东部企业到西部地区投资创业,投资总额以万亿计算,可谓成果斐然。
一是新兴产业配套能力不强。东北地区及中西部地区虽然存在一定的工业基础,但是与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依然存在产业特色不突出,配套能力不强,未能形成完备齐全的产业链、产业层次低,竞争力弱,物流配送效率低下等问题。这些问题势必增加转移企业的生产成本,抵消在劳动力及土地等成本方面的优势。
二是缺乏承接载体。现代化的城市群和功能齐全的产业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虽然产业转移给产业园区的发展带来了风口,但东北部及中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较低,许多开发区、工业园区由于规划不到位等原因,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条件和生产服务等方面的配套条件达不到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的要求,缺乏物流、仓储、运输、金融、财税、口岸以及其他商务服务,园区企业集群度不高,难以吸引转移企业。
在产城创投——园区梦工场创始人陈迩看来,在当前产业转移中,要解决产业配套能力不足及承接载体缺乏问题,合作共建园区可以成为地区之间开展产业转移和合作的重要方式。东部沿海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与承接产业转移的地区以“企业组团”和“政府间协议”形式来推动产业园区及大型企业在异地共同打造“园中园”、“共建园”等方面已经有了很好的探索。而且实践证明,合作共建园区大大降低了东部地区企业的外部商务成本,突破了发展环境限制,更有利于企业平稳发展和做大做强。
就拿安徽马鞍山来说,自开始承接产业转移以来,重点建设马鞍山承接产业示范园,着力打造专业特色产业园区,使之成为承接产业转移、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主要载体。马鞍山承接产业示范园围绕园区主导产业,加粗拉长产业链,着力打造纺织机械、光伏电池和电子信息三大产业基地建设,通过打造专业招商队伍,深入研究产业最新动态,制定精准招商政策,提高招商效率和命中率。2018年一季度,园区新签约工业项目13个,新开工工业项目6个,竣工工业项目4个,省外亿元以上项目到位资金21亿元,外商直接投资3500万美元。这样的成绩,极大地推动了马鞍山的经济发展。
既然产业园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中有了这样重要的地位,那么如何打造具有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园区就成了重要命题。对于这个问题,产城创投——园区梦工场有一些自己的大胆又符合实际的观点。
首先要盘活已有的产业园区,对现有的产业园区进行合理的改造。可以借鉴东部沿海地区的“三旧改造”“城市更新”的优秀经验,对落后的、空置的、不适宜新兴中高端产业发展的产业园区进行升级。要加强园区道路管网、通信网络、污水处理等基础配套建设,提高园区吸纳功能和承载能力。要大力支持园区加快环境建设和体制创新,不断提高开发区的承载功能、服务功能和配套能力。
其次延伸产业链条,完善产业层次,增强园区产业聚集新优势。产业园区要从当前的零散抓项目向抓产业链转变,依托现有优势产业、龙头企业进行改造升级,使龙头企 业产业链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研发和服务能力,促进产品向精细化、终端化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丰富产业层次,强化产业集群功能,形成以核心企业领头、大量中小生产性服务企业配套跟进的“金字塔”型产业结构,在实现产业集中、集群、延伸、循环发展上下功夫,打造产业发展升级版。
另外,要推进产城融合,实现和谐发展。坚持产城一体规划先行,各企业相互独立,在低密度、低容积率、高绿化,景色优美的“逆城市化”生态环境中工作,避免盲目的城市化导致城市空心化,实现城市与产业发展之间的相互促进;借助产业结构转型机遇,吸引优质产业,鼓励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参与国际化竞争,不断提升城市影响力,实现和谐发展。
据产城创投——园区梦工场了解, 当下的异地产业园区的管理体制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以双方政府的相关机构共同设立管委会及合资开发公司,管委会和开发公司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和“政企合一型”模式;二是管委会与开发公司各自运作,实行“政企分离型”模式;三是完全采用商业性的开发体制,如上海漕河泾开发区在浙江海宁实行的“公司型”开发模式。在合作模式上,一般是东部地区出资金、出企业,产业承接地政府出土地、出政策。园区开发公司则由双方共同筹建、合资经营,东部沿海地区方面一般占据控股地位,并负责选派人员担任开发公司总经理,还兼任园区管委会副主任等职务。同时,由东部沿海地区及所在地的主要领导或部门牵头建立高层协调机制。
产业园区是何种管理体制不是重点,如何融合多方之力,打造具有发展潜力、专业化、产城一体化的新兴产业园区从而加速产业集聚,助力地区经济发展才是关键。产城创投——园区梦工场创始人陈迩如是说,他还透露产城创投——园区梦工场将与大连市花园口经济区管委会合作,打造卓智湾(花园口)广东产业转移园,承接广东优质产业转移。此项目建筑面积70万平方米(约1500亩),总投资逾30亿元,是一座以新材料和新能源产业为定位的“产、学、研、商、城”为一体的个性化定制工业4.0产业综合体,是花园口经济区智造产业升级力作。园区囊括总部进驻、生产研发、双创孵化科技展示、多元会展、人才生活、综合办公等功能,面向广东新能源企业及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最具市场发展潜力的“工业4.0″企业进行招商,打造中国东北部智能制造产业的示范性工业标杆项目,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承接广东产业转移及助推大连花园口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改革开放四十年,东部沿海的经济飞速发展,但是土地资源紧张、环境容量饱和、劳动力成本增加等问题也日益凸显,这些问题制约了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制造业的发展。新时代背景下,产业转型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腾笼换鸟”势在必行,而对东部沿海的产业进行转移就成了重要的发展途径,因此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广阔的空间地带、较低的劳动力成本的东北部、中西部则成为了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最佳选择,由此,中国的产业拉开了向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进行转移的时代大幕。
东部产业转移的基础已经成熟
无论是东北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存在一定基础,区位条件优越,生产要素成本较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形成良好的产业基础,承接全球和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空间较大。
一是区位优势明显。近年来,已基本形成了完善的水、陆、空运输网络,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
二是成本优势。土地、水、电等生产要素价格相对较低,劳动力供给充足且成本较低,且各省劳动力成本只相当于沿海地区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左右。
四是承接条件不断完善。经过多年的发展,基础设施条件已大大改善,交通运输、供电、供水瓶颈障碍逐步消除。政府的办事效率显著提高,交易成本逐步降低。区域性中心城市大多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主导产业以及产业集群,具有较为完善的产业配套能力。
五是国家政策的支持。党的十六大提出国家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在制度、机制、科技、政策、财力等各方面给予了最大力度的支持。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条件,对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从而逐步实现老工业基地的经济转型及产业转型升级满载信心。而中国的中西部经历了从西部大开发到中部崛起,中西部地区进一步加快开放,基础设施条件日趋完善,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能力已经具备。早在2007年,中国各部委就开始了探索东部产业转移的步伐,出台了"鼓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继续推进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增加西部大开发投资"等促进东部产业转移的众多政策。随后在国家发改委的推动下,在华北地区、西南地区、华中地区划设了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重庆沿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11个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提供政策、税收、金融等各项服务,为中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产城创投——园区梦工场创始人陈迩看来,东部产业向东北及中西部转移的条件已经成熟,东部产业转移迎来了战略机遇期。
东部产业转移过程中呈现出来的特点
有人认为东部地区向东北部和中西部进行产业转移是比较复杂的事情,甚至难以用一套规律去分析把握,但是在产城创投——园区梦工场经过对近几年产业转移进行了分析,认为产业转移具有一定的特点。
一是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不仅有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也有电子科技、医药和汽车等中高端产业。中高端制造业(半导体、通信设备、电子元件)出现了从沿海向东北、中部区域的核心城市迁移的特征。产业迁移促使东北部、中西部核心二线城市崛起,形成以新兴制造为核心的产业链基础,比如合肥的中科系,郑州的富士康系,武汉的光谷系,西安、成都、贵阳的半导体、电子、光电产业等。
三是新兴制造产业转移的方向看重地方政策、工业基础、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劳动力成本等要素。有国家政策支持的、具有产业技术、资源等优势的地区及铁路网和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极具竞争力。
产业转移成果斐然
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东部产业转移条件虽然已经成熟,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产业转移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产城创投——园区梦工场的观点认为,主要凸显在两方面。
一是新兴产业配套能力不强。东北地区及中西部地区虽然存在一定的工业基础,但是与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依然存在产业特色不突出,配套能力不强,未能形成完备齐全的产业链、产业层次低,竞争力弱,物流配送效率低下等问题。这些问题势必增加转移企业的生产成本,抵消在劳动力及土地等成本方面的优势。
新兴产业园区助力承接产业转移
就拿安徽马鞍山来说,自开始承接产业转移以来,重点建设马鞍山承接产业示范园,着力打造专业特色产业园区,使之成为承接产业转移、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主要载体。马鞍山承接产业示范园围绕园区主导产业,加粗拉长产业链,着力打造纺织机械、光伏电池和电子信息三大产业基地建设,通过打造专业招商队伍,深入研究产业最新动态,制定精准招商政策,提高招商效率和命中率。2018年一季度,园区新签约工业项目13个,新开工工业项目6个,竣工工业项目4个,省外亿元以上项目到位资金21亿元,外商直接投资3500万美元。这样的成绩,极大地推动了马鞍山的经济发展。
首先要盘活已有的产业园区,对现有的产业园区进行合理的改造。可以借鉴东部沿海地区的“三旧改造”“城市更新”的优秀经验,对落后的、空置的、不适宜新兴中高端产业发展的产业园区进行升级。要加强园区道路管网、通信网络、污水处理等基础配套建设,提高园区吸纳功能和承载能力。要大力支持园区加快环境建设和体制创新,不断提高开发区的承载功能、服务功能和配套能力。
另外,要推进产城融合,实现和谐发展。坚持产城一体规划先行,各企业相互独立,在低密度、低容积率、高绿化,景色优美的“逆城市化”生态环境中工作,避免盲目的城市化导致城市空心化,实现城市与产业发展之间的相互促进;借助产业结构转型机遇,吸引优质产业,鼓励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参与国际化竞争,不断提升城市影响力,实现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