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是一种极具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作为城乡之间的纽带,县域经济将是填补城乡之间经济发展差距、破局“城乡二元割裂”现状的必然选择,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不仅如此,随着互联网与大交通的发展,使得资源和要素在城市和县域之间的流动更加畅通,而县域也将获得全球化再表达的机会。然而,中国县域经济的发展已经处在了一个十字路口,正在困境中守望黎明。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速放缓,提质增效。在此背景下,县域经济的发展也进入了新阶段,在速度与质量,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方面都面临巨大的挑战与困境。
县域经济虽然在近几年发展迅速,但由于大部分县基础太差,经济总体实力还是较弱,GDP、人均GDP和财政收入都很低。而且其背后的逻辑并不符合经济新常态的要求,土地财政依赖严重,地方债务高筑,产业结构低效,城镇化率偏低,营商环境堪忧,经济发展不平衡。
首先,全国百强县依然东多西少,东强西弱。浙江、山东、江苏还是最大的赢家,在特色小镇建设方面也走在全国的前列。从根本上说,这是因为无论是历史基础还是要素与资源的导入,东部沿海的优势都极其明显。在集聚效应和马太效应作用下,县域之间经济发展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其次,县域经济之所以在总体上处于弱势,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其产业结构十分落后和低效。大部分县域经济来源依然以传统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要么缺乏传统产业要么传统产业缺乏特色,同质化竞争严重,造成内耗、资源浪费。
然后,经济落后、产业低效直接导致了新型城镇化推进受阻,城镇化率偏低。县域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吸纳农村人口转移、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方面都没有发挥很有效的作用。
最后,民营经济也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大部分县域的实际情况是,民营企业数量极少,大都是家庭小作坊式的企业,规模小且效率低,县域民营经济不活跃。归根结底,是营商环境出了问题。县域的营商环境受政治掣肘极大,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政商关系没有理顺。
自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作出重要批示以来,特色小镇建设氛围如火如荼,吸引了社会各界资本的青睐,毫无疑问,特色小镇将是实现资源国际化配置的又一大平台。数据和案例已经不断地表明,特色小镇就是新型城镇化持续推进的新突破口,是未来中国大部分小城镇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新高地。
那么什么是特色小镇?特色小镇的营造逻辑是什么?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特色小镇非镇非区,并非行政区划单元,也不是产业园区,而是相对独立于市区,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特色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规划面积一般在3平方公里左右,而建设面积一般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
特色小镇是以某一特色产业为基础,构建全链条具备产业特色、文化特色、风貌特色、旅游特色的产业组织形态和产业生态。特色小镇地处城外,却也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建制镇,那么县域就是特色小镇生存的天然土壤,因为县域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乡村,是使城乡资源得到优化配置的理想平台。
方塘智库认为,“无产业,不小镇”,特色小镇的特色重点在于产业。特色小镇的成功打造,必须有产业做支撑。而县域经济的发展也必须依托于特色产业的打造,在比较优势和区域大分工背景下,沉睡在县域的特色资源必将被激活进而形成特色产业。在这里,特色小镇和县域经济发生了历史性的交汇,特色小镇将成为县域特色资源和产业的集中承载地,而特色小镇也在县域找到了自身的特色之魂。特色小镇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
1、特色小镇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县域经济发展的理想结果必须是在区域分工背景下,县与县之间的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在空间上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相比于城市经济,县域经济处于弱势地位,无论是市场机制还是资源配置都很欠缺,所以对于县域而言培育经济增长极势在必行。
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有增长极的带动,特色小镇就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在县域这个空间尺度内,很显然小镇的体量足以发挥对资源和要素的支配效应,作为增长极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通过打造特色小镇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不仅如此,特色小镇的模式是对地方传统产业的一次优化升级。在原有产业基础上结合当地独特资源培育出具备差异化竞争力的特色产业,该产业将作为特色小镇的存在基础发挥增长极作用。
县域经济若想起飞,首先是政策有保障,为特色小镇的培育提供环境,使其充分实现规模经济,发挥出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以此确立其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优势和核心地位。
在特色小镇的建设前期,会以集聚效应为主,各种生产要素集聚在特色小镇,特色产业得以大力发展,经济体量迅速滚大。在此基础上会吸引更多的资本进入,集聚效应不断增强,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当集聚效应发展到一定程度,特色小镇的建设已经相对成熟,扩散效应就超过集聚效应开始发挥作用。增长极的经济效益不断向周围地区扩散,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最终实现县域经济的均衡,使空间经济要素的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但无论是集聚效应还是扩散效应都应在政策框架下能够进行调控。
2、特色小镇是县域城镇化的新突破口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截至2017年底城镇化率即将超过60%,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大城市病,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公共服务资源紧缺等问题,这都是人口过度向大城市集中所造成。面对这种困境,需要从外部寻找突破口,来分担大城市的压力,承载大城市的扩散效应。
毫无疑问,在大城市城市化率濒临极限的今天,县域城镇化将成为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方向,而特色小镇就是县域城镇化持续推进的新突破口。
县域空间呈点状分布,是城乡之间的纽带,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理想平台,也必然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要阵地。特色小镇的建设和发展,有利于集聚人才、技术、资本等高端要素,实现小空间大集聚、小平台大产业、小载体大创新,费孝通先生称之为“小城镇,大战略”。
相比于城市有限的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县域拥有更加广阔的空间。特色小镇因有特色产业做支撑,能提供许多就业岗位,且生态环境更加宜居。因此,通过特色小镇的建设,可以加快农村人口就地市民化,提高人口城镇化率,对于县域城镇化具有非常良好的助推作用。而且大量的特色小镇可以极大缓解大城市的人口压力,起到社会稳定器的作用。
3、特色小镇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途径
县域城镇化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方向,而打造特色小镇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有效手段,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路径。要实现这个一体化,就要把城镇资源和乡村资源、城镇居民和农村村民、城市环境和乡村生态作为一个系统整体统筹。
县域作为城乡间的纽带,打造特色小镇有利于生产要素和服务资源在城乡间的无障碍流动,有利于户籍制度改革更好的落实,使城乡公共服务配套实现均等化和同质化。不仅如此,在总体规划、产业分工、市场机制、就业机会、社会保障等方面也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使特色小镇成为城乡统筹新平台。所以通过打造一些有特色有竞争力的小镇,以特色产业的发展带动小镇经济的增长,以小镇经济的发展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与此同时,特色小镇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推动力,是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的有效抓手。特色小镇不仅可以从无到有,也可以是从乡村转化而来。比如一些已经建设成熟的美丽乡村和一些具有特色产业或独特资源禀赋的乡村,均可以进一步建设为特色小镇,这些乡村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基础良好且已经形成了集聚效应。
特色小镇既能引领县域经济的发展,又能带动农村经济的振兴。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要素人才流动,特色小镇均成为新型城乡经济关系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纽带。因此,特色小镇建设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4、特色小镇是县域资源配置主要平台
小镇作为一种重资产项目,其投资运作特点必然是大资本长周期。特色小镇作为一个空间载体,其平台属性天然存在。那么,特色小镇作为重资产来运营,其也必备产品属性,即小镇的各权益相关者都以期获得收益。平台构建的是生态,产品面向的是市场。
特色小镇是一种小空间,大集聚,其不仅实现了产业链、投资链、创新链、人才链、服务链等要素的聚集;也实现了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的叠加;还实现了一二三产业及其产业内部之间的融合;在实现生产、生态、生活共融的同时营造出宜居、宜业、宜游的新空间。
特色小镇应是县域资源配置的主要平台,是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优化升级的主要阵地。特色小镇既不是传统的产业园区,也不是普通的行政单元,而是以特色产业为基础,使产城功能有机融合的平台,通过产业整合、企业聚合、项目组合来推动资源优化配置。
特色小镇还是一种全新产业生态的营造,用特色产业的活力激活整个产业链,在县域空间内形成产业平台、文化平台、旅游平台、环保平台、创新平台、公共服务平台之间的功能集成和有机融合,这才是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来源:方塘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