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除了了解当地的产业特征与市场数据之外,尝试去感受、体会并总结当地文化,梳理发展脉络,并形成系统的研究成果留存,是产城创投独有的做法。
我们这个团队相信,产业的发展方向,既藏在时代、区域、城市错综复杂的面貌和密密麻麻的数据之中,也隐匿在历史人文的滚滚烟尘之下。
所以,出行山西太原准备会上,产城创投创始人陈迩不厌其烦地强调,“每一个地方,脚下每一块土地都留下过前人的足迹,而你们做的事,关乎这片土地未来的发展,牵引着一批人的命运,会成为一座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分。所以,我的要求是,什么都可以不带,只需要带着使命感和敬畏之心。”
那么,本期推送,不讲产业发展、城市未来与项目定位,我们会先尝试着带你去理解这片古老的土地。
而这,也是我们产城创投走进三晋大地之后,系列产业研究的第一道菜,开胃菜!
太原印象
一座需要重新找定位的城市
说起山西和太原,你脑海中首先想起的是什么?是李渊振臂一呼的酣畅淋漓还是龙城宝地的福祉天佑?是阎锡山的务实封闭还是乔致庸那亦儒亦商的勤勉形象?是共和国重工业基地还是被符号化的“煤炭”经济?是贾樟柯电影里的彷徨还是走虎口的开拓进取?是陈年老醋的酸爽还是汾酒的千年清香?
都是,或者都不是。人们眼中的太原,其实很模糊。
举个小例子,人们说起华北或者是太原所在的中北部,都会说,那里的空气很不好,灰蒙蒙的,黄土飞扬,雾霾很严重,冬天冷的要命。但却不知道,太原却是华北少有的避暑胜地。吕梁山和太行山的庇护下的太原盆地,四季分明,且可以说是冬暖夏凉。盛夏时节最多也是三十多度,深秋的天空更是蓝的炫目。
而实际上,这几十年,或许是太原一带在人们的印象中最为模糊的时间段。在历史上的每一个时期,它都具足轻重。
它有4700多年历史,2500多年建城史,在这一点上,甚至超过隔壁的西安。 “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历朝历代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太原市三面环山,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自北向南穿城而过,自古就有“锦绣太原城”的美誉,是中国北方军事、文化重镇,世界晋商都会,中国能源、重工业基地之一。
关于这座城市历史几千年的辉煌难以言尽。一言以蔽之,包容、尚德、崇法、诚信、卓越,这些才是这座城市历史上被描述使用最高频的词汇。但今天呢,你能想到一些怎样的词汇去描述太原?
说它的厚重,隔壁的西安更为声名在外;说他的政治地位,帝都只在三个小时车程之外;说它的工业地位,太钢、太重等在历史上扮演过重要地位的央企在产业变革的浪潮下已经江河日下;说它的环境宜居,它毕竟是身处雾霾笼罩下的华北;即便是在国人心中几乎形成提及如自然反映一样的“煤炭”经济,新能源时代的资源型属性也让它今非昔比;当然,若论现代金融、高新科技等前沿的东西,长三角、珠三角才是引领者和主角。
这座城市,尽管祖上很阔,但现在正处于历史上最为尴尬的时候。找定位是这座城市最为紧迫的愿景。
复兴晋阳荣光
三晋儿女在积聚力量
城市的迷茫也体现在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细微处,并不难感受的到:
看起来这里的人们不太愿意跟你聊关于煤的话题——煤炭给这片土地带来了几十年的富裕,但在今天作为能源转型时代资源型产业的江河日下,也给这里的人们带来未来不确定的慌张;
这里是全国中部各省省会城市中银行储蓄率最高的城市,尽管它的GDP总量是这些城市中的倒数第一。房地产市场尤其火爆,是国内各大型开发商最喜欢的城市之一,尽管这里的投资回报率很低。这其中既反映了这片土地上人们守财置业的朴素愿望,却也反映了人们投资渠道的缺乏;
这里的传统型产业的国企众多,大部分的效益都在走下坡路,但是体制内的工作依然是大部分年轻人的第一选择,因为群体的选择能够给人带来不被时代抛弃的安全感;
这里是中国省市中留学和移民数量最多的省份之一,游子思乡念家情结深厚,但他们当中的大多都却没有选择再回到这里;
……
但同时,这城市的力量也能在细节中很容易被感受到:
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刀阔斧,且规划长远,透露出这座城市的进取务实;
教育资源的竞争非常激烈,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教育和人才的重视程度不输以往;
有水的地方就有公园,有公园的地方就有就有温暖的一面,汾河岸边徐徐江风伴着万家灯火,这里已经在向宜居城市迈出坚实的步伐;
甚至,“一方盛唐院落,复兴晋阳荣光”这样的地产商广告语都能在很大的群体中引起感召力,透露出这里的群体的不甘和再创辉煌的凝聚力;
还有更为细微的细节,譬如在饭馆点多了菜,能得到善意的提醒。诚信还是这座城市秉性里坚守的宝贵品质;
还有这样的细节:近年来,太原棋盘状的路口名字统一改成“某某街某某路口”的形式,以方便外来人口。体现出这座城市对外界的拥抱;
所有种种,都告诉咱,这座城市在积蓄再一次爆发的力量。
昔日晋阳
荣光透现出的发展瓶颈
历史上的太原有过许多名字。晋阳、并州、龙城、包括太原都是这座城市的名字之一,最久远的名字就是晋阳。 虽然相隔最久,但晋阳却似乎也是太原曾用名当中与百姓情感最为贴近的一个(满大街上随处可见各种古晋阳元素的招牌)。余秋雨先生说,这代表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那个时代的怀念、对未来的期盼。同时也印证了太原在晋阳时期的繁华。
讲个段子说明一下。话说隋末,李世民像李渊抱怨,“杨广外狗皇帝不知听谁的谗言咧,要把咱姓李的全杀老了,咋办呀?”李渊听罢眉头一紧,深深的喝了一口汾酒,狠狠的把酒杯摔了,抬头看了他几个儿子,说了两个字——“闹他!”,然后,中国封建王朝最伟大的王朝唐朝就诞生了。 这虽然是一个段子,但是古代晋阳在隋唐时期成为中国最为举足轻重的城市却是事实。 李渊敢在晋祠起兵基于它主政晋阳期间积累的强大力量。
而起兵唐朝建立之后因为李氏家族发迹于太原,更是让晋阳成为全国数一数二的政治中心(李家之后的武则天也是太原人)。唐朝将长安、洛阳、太原定为三都(太原叫北都),是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重镇,按今天的的城市实力来说,是实打实的“一线城市”。
但是产城创投发现,这片土地,却也只在晋阳的那个时期,才真正算的是一线城市。其他时候,诸如赵都晋阳、秦汉并州、五代龙城、宋明重镇也都只是军事重地的表现。并没有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维度全方面覆盖“晋语区”,并不像两京一样在各维度都领跑全国。这是跟太原的地形结构分不开的。
太原盆地三面环山,尤其是东西两面的太行山和吕梁山将太原夹裹的地形态势造就的地缘交通使得这里缺少辐射全国的整合能力,也不具备成为海外通商的枢纽要津的区域条件。
国家的城市群规划,也印证了这一点。根据国家部署打造的20个城市群计划中,太原属于6个地区性的城市群当中的晋中城市群。这个规划说明,暂时,太原发展所需的要素大部分只能从本地区内生,因为只是地区的中心。
所以留住水,留住土,留住人,把环境治理好,励精图治,等待时代的机遇,谋求发展才是太原未来的最应该做的事。
晋商之路
太原的开拓方向启示
有一些再在太原做生意的人的困扰很能说明一些问题。譬如说,在太原,想把货物批发到阳泉,却发现人家从石家庄进货更近更便宜;货物批发到运城,却又发现运城离西安又更近;或是去晋城,晋城挨着郑州;若是卖到大同呢,大同和北京又很近。咱们会发现山西虽然不大,但是这么多地市和省会都是离心的,没有聚集到太原这个省会。
地形地缘决定经济地缘。从经济地缘上看,太原(山西)往东有京津经济圈,往西是西安经济区,不过,都属于这两个经济区的边缘地带。而从历史经验看,往北,利用好中部省份和内蒙古和新疆的山西走廊,恰恰是山西最可能实现的突破方向,东北亚和外蒙古的开发或许可以为山西谋求经济困局的质变。
实际上,这一条路,三晋儿女走的相当成功。那便是晋商之路。
晋商是中国最早的商人,其历史可远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晋商鼎盛的明清两代,成为中国十大商帮之首。他们的发迹之路,就是一条整合内陆资源向北发展之路。大抵的路径是福建武夷山(产业产地)-湖北汉口-山西太原-河北张家口-山西太原-内蒙古呼和浩特-乌兰巴托-恰克图(中俄边境)-莫斯科。正是由于秉承互通有无的理念走出来这段路,将内陆的茶叶、瓷器、丝绸等货物,用远征的驼铃运送到北方,使得晋商完成了创业的原始积累。而后才带来了晋商金融业汇通天下的繁荣局面。
当然,时代在变,在交通四通八达的今天,地形地缘对于区域经济的限制已经逐渐缩小,太原并不只有北上的漫漫沙漠去征服。
晋商给予今天的三晋儿女的指引,不仅仅在发展方向上的启示,更重要的是,他们造就的从无到有的传奇、以及他们在文化交汇中透露出的智慧,赋予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强大的文化自信和精神传承。
这些,才是晋阳荣光再现的核心竞争力!
到这里,产城创投走进三晋大地系列的第一道“开胃菜”就告一段落了。作为一篇综述性的序言,面对的又是如此丰厚如此悠久的土地,不免忐忑,毕竟,从任何一个角度去描绘这里,都可能如同盲人摸象,以偏概了全。也正是如此,系列报道的后面的内容,将就这具体产业、具体领域的发展史铺展开来。不求面面俱到,只求以点带面。
如果你像我们一样,对这里满含感情。那么,敬请期待!
来源:产城创投(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