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是贵州第二大城市。1935年,红军长征在此转战3个多月,彪炳史册的遵义会议在这里召开,四渡赤水出奇兵的传奇在这里流传,毛泽东也在这里挥毫写就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传世名作。
从遵义会议会址到娄山关战斗遗址,从苟坝会议会址到四渡赤水纪念馆……近年来,遵义以红色文化为魂,大力推动红色旅游提质升级、融合“破圈”,实现赓续红色血脉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同频共振,书写了“转折之城”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让红色文物“活”起来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遵义老城子尹路96号,遵义会议纪念馆在光影的映射下显得更加庄严、肃穆,众多游客慕名而来、打卡留念。从今年5月20日起,为更好满足观众需求,遵义会议会址首次实行夜间开放。
“此次夜间开放,进一步拉近了会址与游客的距离,开放以来,夜游的人数越来越多。”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为提供更好的夜间参观体验,遵义会议会址进行了全面维护修缮,包括重新粉刷墙壁、增设景观灯,同时延长志愿服务、导游讲解的工作时间,力求以别样体验吸引更多游客和市民重温“转折”历史、感悟红色精神。
点击屏幕上的文物图片,一个可360度旋转的数字文物便跃然眼前。在遵义市习水县土城镇四渡赤水纪念馆,数字互动体验区、智慧交互大屏、云上博物馆等创新展陈吸引众多游客驻足体验。四渡赤水纪念馆党组副书记母彦碧告诉记者,大量数字技术的创新运用,突破传统文物陈列的时空限制,极大丰富了展陈内容和交互方式,让革命文物“活”起来,增强了游客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在遵义市汇川区板桥镇娄山关战斗遗址附近,红色曲艺剧院、娄山关大捷实景演出成为游客深度体验红色文化的场地,与核心遗址景区景点一动一静形成互补,增强游客沉浸式体验。
“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内涵,红色旅游景点是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介质,要从保护、挖掘、宣教等方面下功夫,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遵义故事,为红色文化永续发展打开新局面。”遵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红花岗区委书记刘东明说。
近年来,遵义深挖红色旅游资源,不断丰富完善产业体系,将红色旅游打造成拉动经济的重要引擎,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红色+”推动旅游产业融合“破圈”
“正是军民有盐同咸、无盐同淡,我们的党、我们的红军才能在极端艰难的环境下,始终保持无比旺盛的生命力、战斗力和凝聚力!”四渡赤水纪念馆里,一场名为《从四渡赤水胜利看党的群众路线》的现场教学正在举行,来自贵州长征干部学院四渡赤水培训基地的讲师袁雪梅声情并茂、娓娓道来,学员们认真聆听、掌声阵阵。
据该培训基地主任赵小兵介绍,开展研学培训是用“红色+”模式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遵义红色旅游资源多、品质高、分布广,仅习水县土城镇就有四渡赤水纪念馆、中国女红军纪念馆等17个纪念场馆、红色遗迹等,具有开展红色研学的先天优势。
“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只有身临其境,才能切身感受。”赵小兵说,自2018年成立以来,该培训基地每年都吸引来自全国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各级院校共上万人次参加研学培训,今年预计将超过2万人次。
除了“红色+培训”“红色+研学”外,遵义还紧扣游客多元化需求,力推红色旅游与农业、工业、体育、康养等产业融合,实现连点成线、扩线成面、全域覆盖。如仁怀市、习水县依托有“美酒河”之称的赤水河优势,以茅台镇酱酒、习酒等优质酱香白酒为核心,深入挖掘酒文化内涵,打造红色旅游与白酒观光、品鉴、体验等为一体的酒旅融合新模式新业态。
记者从遵义市文化旅游局了解到,遵义培育红色旅游精品景区和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发布“醉美遵义·神秘赤水河”“红色圣地·人文之旅”等4条遵义旅游精品路线;“贵阳—遵义—仁怀—赤水—泸州”旅游线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名录,赤水元厚红军渡口至风溪口四渡赤水纪念地线路、播州枫香镇花茂村至苟坝会议会址线路入选“贵州省十大红色旅游徒步线路”。正安县发挥吉他产业优势,打造吉他旅游4A级景区——正安吉他文化产业园,推动红色文化与吉他工业、吉他文化、吉他旅游融合发展。
红色旅游赋能高质量发展
遵义推动红色旅游产业不断延伸拓展,走出了一条以旅兴业的增收致富路,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漫步习水县土城古镇,道路两旁树荫掩映、鲜花丛生,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居住旧址与古香古色的黔北民居、商铺并排而立。参观完四渡赤水纪念馆的游客,可以继续在古镇感受跨越千年的人文风情,同时追寻革命历史的红色记忆。
母彦碧告诉记者,她2006年来到土城,见证了四渡赤水纪念馆从无到有,也见证了千年古镇越来越漂亮繁华、百姓生活越来越好的全过程。
“土城以前交通不便,经济也不发达。但随着纪念馆建成,慕名而来的游客增多,周边酒店、餐饮逐渐丰富,现在已有200多家。最近几年高速公路也通到了古镇,越来越多的本地人选择回家就业。可以说,一座红色纪念馆给千年古镇带来了新的活力。”母彦碧说。
据统计,2022年遵义市接待游客818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57亿元;其中,红色旅游接待游客1484万人次,占总量约18%,实现旅游收入113亿元。
位于娄山关脚下的汇川区板桥镇、泗渡镇,在挖掘利用红色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乡村民宿、采摘园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板桥豆腐干、娄山黄焖鸡、冷水鱼、板桥藤编等特色旅游商品深受游客青睐,当地村民既守住了“绿水青山”,也赚得了“金山银山”。
距离苟坝会议会址6公里的播州区花茂村,过去叫“荒茅田”。党的十八大以来,“荒茅田”变成花繁叶茂的新农村,游客进来了,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结合的产业发展起来了。
“很多村民回乡,发展乡愁经济,办农家乐,吃旅游饭,连祖传的土陶手艺都有了用武之地。”花茂村党总支书记彭龙芬说。据统计,与2014年相比,花茂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0948元增加到23613元,村集体经济积累从16万元增加到1192万元。
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