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产业是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中十分关键的环节,科普产业的繁荣程度被视为观察城市创新发展的一个截面。科技创新需要通过科普进入社会、催生更广泛的影响,社会对科技创新的认知会反哺城市创新,在这个过程中,科普产业的作用得到更充分的释放。
统计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科普产业的产值规模约1000亿元,主营科普的企业数量有近400个,主要业态有科普+展示、教育、出版、影视、旅游、文创等,主要分布在京津冀、长三角地区以及广东等省市。一些城市通过科普赋能城市生活,建立科普产业孵化基地,打造科普公园,成立科普产业联盟,推进科普文创,积极探索市场化的科普发展机制。
笔者认为,当前城市科普产业发展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政策法规虚置或缺位,缺少保障细则、规划布局,发展性政策几近空白,扶持政策混杂在其他产业政策之中;二是科普产品有效供给不足,供需严重失衡,产品和服务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三是科普企业主体发育不足,市场化盈利能力不够强,产业化程度不够高,专门从事的企事业过少。
大型科普场馆是城市科普产业链的中心环节。国际上不同城市具有多元的科普产业格局和特色,这些产业又会带动城市的经济和文化创新。例如,美国的博物馆在带动税收、就业、收入和GDP方面都有重要作用,2016年博物馆对美国经济的总影响达到500亿美元,约相当于美国GDP总量的0.3%,为整个美国经济提供了约72.62万个工作岗位。法国雪铁龙、日本丰田、德国宝马纷纷在所在城市开设主题型博物馆,科普场馆成为城市地标。围绕科幻电影等核心IP进行衍生品开发,如迪士尼公司的科幻IP《星球大战》,带动游戏、周边、主题乐园等相应市场高速增长。我国近年来产生了一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幻作品,但其转化的长尾效应尚待发掘,比如《三体》这样拥有世界级影响力的小说,可以建设主题公园,给城市带来新的想象力。
众所周知,强人工智能正在颠覆以知识传播为核心的科普逻辑。传统的对特有知识传递的“输入式科普”,必将走向基于动手实践、高互动体验、深度理解的“输出式科普”,正在呼唤一场面向高内容质量、高技术含量、高水平管理的产业模式升级。
如何打造创新型城市科普产业的方向?
突破科普的传统想象,把握科普的本质和时代使命,重新理解“科普、产业化、城市创新”之间的关系,通过加大优质资源的市场化供给、多元的社会投入,拥抱新技术,最终形成跨领域、有国际影响的科普产业,是城市的创新发展机会。
以市场化思维开发,满足多样化、个性化、差异化的公众需求,来实现更快的市场需求反应;以高质量、品牌化、成体系、有特色的科普产品与服务,来实现更具竞争力的产品服务供给;公益性科普事业与经营性科普产业双向并进,加快促进城市创新,来实现更具活力的科普生态。比如,上海科技馆推出的针对低龄儿童的《院士带你去探索》科普绘本;科学桌游《大熊猫国家公园》,采取众筹的方式研发,已经进入到中小学校课后330课程系列当中;一本展开可达几米长的《如何复活一只恐龙》立体书,可以把一个恐龙博物馆带回家。这些举措,通过号召更多主体加入,完善了科普产业链。
未来科技场馆内,回答孩子们问题的可能是科普数字人。在自然博物馆里几十万件藏品数字化后,每个孩子都可以建立自己喜欢的虚拟博物馆。科普产业需要高校、科研机构、高科技企业、社会团体、基层组织、科学共同体一起来形成良性互动机制,特别是激发起家庭对于科普的需要。我们应该鼓励每个家庭都建立“科技角”,让孩子们在家里就可以像科学家一样探究和学习,这需要文化重塑和完备的支持体系。
科普产业可以提供更丰富的科普活动空间。在科技馆外,可设置能够自主活动的科学装置,在闭馆时作为孩子们的科普乐园,发挥科技馆的文化中心“场效应”;商场里可设置更多的科普体验店,时尚又有趣,体现城市的科技品味;科技场馆的数字孪生,可以让观众远程体验;把博物馆无数的馆藏,“藏”到中小学校。
总之,打造创新型城市的科普产业,需要在以下四个方向上发力。一是以政策重塑带动产业升级:加强政策对科普产业的培育引导作用,包括完善财政投入,将科普纳入文创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的政策中,完善科普成果知识产权保护,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二是以融合发展加快供给升级:鼓励传统科普主体加快跨界融合,不断碰撞“科普+”的新可能,让科普成为产业新赛道、新热点;拥抱生成式人工智能,协同探索科普的新形态和新模式;鼓励专业科普企业从面向 B端市场、依赖科普事业的现状中走出来,走向C端市场;鼓励培育科普小微企业,让小而美的数字化服务企业和科普商店生机勃发。三是以环境培育引领市场改革:鼓励科技领军企业加大科普成果转化,促进科技研发、市场推广与科普有机结合。
来源: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