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是我国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了《“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作为锚定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目标的第一个文化发展五年规划,《规划》系统谋划了“十四五”时期文化发展的重点目标任务、重要政策举措和重大工程项目。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规划》对“十四五”时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我国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以及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产业迎来发展新机遇
“《规划》重点突出了文化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和促进作用,将极大地推动传统文化复兴、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中国对外形象提升。”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旅游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志才向本报记者表示。
在吴志才看来,《规划》有两个新特点:一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与新发展格局、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数字中国、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等其他国家战略融合互促、同频共振,助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二是突出中国特色,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以及建设国家文化公园等,坚定文化自信。
对于文化产业和企业发展,《规划》释放了不少新信号和新机遇。吴志才认为,一是文旅融合,支持文化产业与企业延伸拓展文旅产业链条,壮大产业规模与质量。二是城乡融合,鼓励文化产业和企业在城市、乡村布局,特别是城市群与都市圈、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优化产品与服务体验。三是数字赋能,支持开拓数字文化产业“新蓝海”,支持文化科技产业领域关键技术研发与突破。
促进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对于“十四五”如何促进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吴志才认为,关键是建设全国文化产业统一大市场,加快建立统一开放、高效规范、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破除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堵点,如融资等,进一步优化文化市场营商环境,推动文化市场做大做强。
东吴智库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周永博告诉本报记者,促进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进一步营造优良的文化产业创新生态。具体来说,各地要依托各类文化产业载体,进一步凝聚科技、人才和创意,通过搭建交流平台和融合机制,从不同层面促进文化科技交流活动,从而织密文化创意网络,滋养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融合发展的沃土。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副教授王金伟则建议,一方面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坚持推进国有文化企业转型升级,打造知名文化品牌和企业集团。同时,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资本依法进入文化产业,保护和支持民营文化企业,鼓励中小微文化企业发展。加快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推动先进科学技术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鼓励新型文化业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造提升产业链。另一方面,建设高效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具体来看,要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完善文化企业坚持正确导向履行社会责任制度。健全文化要素市场运行机制,促进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合理流动。
文旅更好地实现融合发展
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是《规划》的重要方向和一大亮点。
“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旅游发展不仅要着眼于产业的经济效益,应更多考虑其在国家、区域发展大局中的综合效益。”周永博认为,打造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旅游体验,一是要把“提高产品品质”和“提升文化内涵”统一起来;二是要把“丰富旅游供给”和“创新文化形态”协同起来;三是要把“优化旅游服务”与“公共文化空间”结合起来。
王金伟告诉本报记者,实现文旅融合发展可以从四方面着手:第一,深入挖掘旅游文化内涵。加强旅游地特色文化建设,对自然生态资源赋予文化内涵,对历史文化资源、社会资源进行提炼,突出特色,鲜明主题,让旅游有“深度”,让文化有“温度”。第二,丰富文化旅游精品供给。进一步丰富“旅游+”“+旅游”产品业态,推动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康养旅游等产品提质升级。创新打造特色产品品牌。第三,市场主体应加快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政府应加强旅游服务质量监管,构建高效协调的服务质量监管体系。第四,完善文旅融合发展机制。未来应进一步加强文旅部门管理职责,创新旅游酒店业管理体制,完善文旅融合评价制度等。
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