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联系我们

产城创投/园区梦工场
全国热线:400-002-1668
园区小助手:13380884233
邮箱:ciipa@ciipa.net
传真:0760-88261703


                顾问连线​

微信公众号

产城城创-产业园区-特色小镇-公众号
产城创投


产城城创-产业园区-特色小镇-公众号
玩转园区


产城城创-产业园区-特色小镇-公众号
园区梦工场

<
新闻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文章中心>地方专题>打造珠江东西两岸融合发展轴建设高品质高水平高颜值中山

打造珠江东西两岸融合发展轴建设高品质高水平高颜值中山

发布时间:2021-07-16 点击数:1810

  中山市自然资源局日前发布《中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草案)公示(下称“规划草案”),并在2021年7月9日—8月7日向社会公众公开征询意见和建议。


  《中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是中山市落实国家和省重大空间战略要求,对市域范围内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做出总体安排和综合部署,指导城乡各类开发建设活动、开展国土空间资源保护利用与修复、制定空间发展政策和实施国土空间规划管理的蓝图,为相关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编制发挥指导约束作用。


  目前,中山市常住人口为441.8万人,实际服务管理人口达500万人以上。根据规划草案,到2035年,中山规划常住人口530万—580万人,服务人口约650万—700万人。中山将打造成为开放枢纽之城、繁荣创新之城、幸福宜居之城、岭南水乡山海人文之城,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高品质生活、高颜值魅力。


城市目标


到2035年实现“湾区枢纽 精品中山”


  中山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范围包含了1781平方公里陆域面积和118平方公里海域面积。规划期限为2020—2035年,远景展望至本世纪中叶。


随着规划草案出炉,中山城市未来的发展战略目标进一步明确:


  根据规划草案提出的城市定位,中山未来将发展成为珠江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支撑点、沿海经济带枢纽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重要一极。在城市性质上,规划草案明确中山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一极、大湾区西岸枢纽城市与创新高地、国家创新型制造业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精品宜居典范城市。


  规划草案提出,到2025年,中山将成为大湾区经济发展新增长极,跻身全国制造业一线城市,国际化现代化创新型城市功能与形象充分显现,区域资源配置能力与城市美誉度稳步提升。到2035年,中山将成为国内外具有较高美誉度的城市,“湾区枢纽、精品中山”目标实现。城市各项发展指标、功能与品质、文化影响力、生态环境质量、城市治理能力均位于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到2050年,中山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产业创新能力、文化影响力、公共服务水平、生态环境质量、城市美誉度达到国际一流水平,跻身全球先进城市之列。


  未来,中山将成为开放枢纽之城。抢抓“双区建设,双城联动”战略机遇,融入国家战略大通道,深度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在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中走在前列。提升开放水平,建设湾区枢纽,构筑重大平台,全方位与国际接轨。


  规划草案提出,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打造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推动产业创新,保障产业空间,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重塑高质量发展新优势,跻身全国制造业一线城市前列,让智能化为经济赋能、为生活添彩。


  中山将成为幸福宜居之城。以人民为中心,聚焦衣食住行、安居乐业,完善城市各类配套,建设公园城市、全龄友好型城市,提升城市品质与颜值,构建高品质与均衡化的公共服务,高标准打造精品语句幸福家园,吸引全球英才来到中山创新创业。


  中山将成为岭南水乡山海人文之城。统筹山水林湖海保护与修复,构建山水共生、蓝绿交织的空间格局,塑造“桂韵岐江 和美香山”的空间意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助推区域碳中和、碳达峰。提升中山的颜值、气质,建设山水与人文兼修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产业格局

打造“3+4”重大发展平台


  在空间格局上,规划草案提出,中山将对接深圳、协作广佛、借力南沙、联动珠海、携手江门。


  具体而言,中山将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推动城市环湾布局,向东发展;加快深中同城发展,打造半小时创新经济与宜居生活圈;推进与广州全面对接,借力南沙优质资源;强化与佛山共同协作,打造世界级产业基地;促进中珠高质量联动,实现区域均衡化发展;推动中江协同发展,形成产城良性互动格局。


  在城市内部空间方面,中山将构建“三核两带一轴多组团”的开发格局。以翠亨新区、火炬开发区、岐江新城为三核;以东部环湾创新发展带、西部优势产业升级带为两带;打造珠江东西两岸融合发展轴。


  在产业空间布局上,规划草案提出,优化空间格局,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整合存量产业空间,供给重大产业发展平台、高水平产业园区和产业服务设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产城融合发展,增强创新动力,打造国家创新型制造业城市。


  其中,集中资源打造翠亨新区、岐江新城、火炬开发区3个大湾区一流的产业平台,突出产业创新功能,实现高质量产城融合发展。高水平打造香山新城、西部产业园、北部产业园、中山科学城4大湾区特色产业与科技创新平台,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样板示范。平台内确保工业仓储、教育科研用地占城乡建设用地比例达到40%以上。


  同时,推动已有一定区域性产业优势与特色、承担培育标志性特色产业链的产业集聚区扩容提质,每个产业基地建设用地总规模不低于2平方公里。以中山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合作平台为代表,结合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一批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空间,强化创新创业空间配置。


  中山还将依托有条件城镇社区、产业集聚区,布局或改造若干产城融合、环境适宜的产业社区,承载高新科技企业、地方特色产业集中区等功能。每个产业社区的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1—2平方公里,按照产研一体、宜居宜业、创新交往与休闲空间充足的原则进行规划建设。

根据规划草案,未来中山将形成“H”形市域产业空间发展格局。


  其中,做强东部环湾创新发展带。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共建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引导先进制造、科技研发、健康医药、文化旅游等功能聚集,打造高品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集聚区和深中一体化发展的首要承载区。


  做优西部优势产业升级带。发挥沿线镇特色产业集群优势,深入挖掘与周边城市产业、创新的契合点,实现产业错位发展,推动传统优势产业价值链延伸和智能化升级,成为大湾区特色产业升级示范带。


  打造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轴。打造贯通中心城区与岐江新城、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三核”,引导金融、贸易、商务、科创、文化、会展、旅游、高端制造业等重要功能集聚,高水平打造深圳—中山产业拓展走廊。


交通体系

构建轨道+高快速路路网


  在备受关注的交通体系构建层面,规划草案指出,中山将承东启西,联动珠江东西两岸,拓展大西南陆海通道与腹地,建设湾区西岸重要综合交通枢纽。


  中山将构建轨道+高快速路的对外交通网络,形成30—60分钟出行时空圈,覆盖大湾区6大枢纽机场,将中山建设成为搭乘飞机最方便的城市之一;规划通用机场;提升完善“一港五区”,打造珠江西岸江海联运综合枢纽体系。


  中山将建设2主3辅铁路枢纽。其中,中山站和中山北站为主枢纽,是中山对外门户枢纽;中山南站、小榄站、南朗站为辅枢纽,实现周边组团与中心城区及其他大湾区重要节点快速联系。


  中山将建设4条国铁、5条城际。具体包括深茂铁路、广州至珠海(澳门)高铁、深南高铁、南沙港铁路4条国铁;以及广珠城际、中南虎城际、深中城际、深珠城际中山支线、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际铁路5条城际。


  同时,形成6横4纵高速网。具体包括广中江高速及佛江高速、中江高速及南中高速、中开高速及深中通道、伶仃洋通道及西延线、西部沿海高速、香海高速6横网络;以及东部外环高速、广澳高速、广珠西线高速、西环高速(含小榄支线)4纵网络。


  在城市内部,将构建快速路一张网,实现中心城区与组团、组团与组团间的快速联系。


配套升级

规划建设11所高等院校


  在城市品质方面,规划草案提出,补足城市发展短板,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老旧小区改造与城乡社区生活圈建设,保护和活化历史文化资源,塑造湾区魅力城市形象,营建岭南水乡山海人文之城。


  中山规划高等院校11所、普通高中30所(含九年一贯及十二年一贯学校)、中职学校18所;规划组团级及以上医疗卫生设施共19个,其中组团级设施5个,市级及以上的综合及专科医院12个,高端国际医疗设施2个;并扩建中山市博物馆群、南部组团文化中心,新增中山市科学馆、中山市音乐厅(翠亨)、生态文化展示中心、翠亨新区文化广场、海湾剧院(含剧场)、海洋艺术馆等文化设施。


  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方面,规划草案提出,让所有市民都能在有助于健康活力生活的社区居住、工作、学习和锻炼。各类社区供稿服务设施与场地更加开放、服务效率更高、服务机制更加完善。


  在年龄段的公共服务保障方面,规划草案提出,要进一步完善社区图书馆、文化活动室、市民健身中心、老年学校、青少年培训中心等多样化的文化设施建设,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卫生点,提升社区供稿服务设施对青少年对开放度和利用率。


  建设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设改造一批适老性住宅,优化形成以家庭自我照顾为基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服务为支撑、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格局。


  规划草案提出,建设一座全域公园城市。构建以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地区公园、社区公园和口袋公园为主题,绿道、碧道为串联的多层次城乡公园体系,营造多元市民休闲游憩空间。打造全市1个自然保护区、21个自然公园,中心城区市级公园4处、区级公园9处、专类公园5处、郊野公园6处。至2035年,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8.0平方米/人。营造“离城市不远,离自然很近”的全域公园城市体验感受。


到2035年全市

森林覆盖率

提高至23%


  《中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草案)对中山生态空间做出规划,提出打造岭南水乡山海人文之城。


  具体而言,中山将维育“一心四廊蓝网多斑块”的保护格局。一心是指对五桂山自然生态系统进行保护,强化生态核心功能。四廊指西江生态廊、洪奇沥—滨海生态廊、北部农业生态廊、南部山水生态廊的“井”字生态廊道。蓝网指蓝色水网,保护大江大河,维育水乡风韵。多斑块指生态斑块,湖泊、水库、湿地、河口地区、城市公园等生态地区。


  中山将严格管控生态红线。全市划定陆域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172.51平方公里,占陆域国土面积的9.69%,划定海洋生态保护红线,严格保护最核心的生态资源。全市划定自然保护地22个,自然保护区实行分区管控,原则上核心保护区内禁止人为活动,一般控制区内限制人为活动。


  中山还将聚焦重点生态区域与问题,开展中山市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区域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有序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擦亮“国家森林城市”招牌,重点保护五桂山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同时,提升空间治理效能,对“下山、出林、退岸”空间实施严格管控与建设准入。


  规划草案提出,至203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至23%,重要江河湖泊功能区水质达标率95%,全市新增生态修复面积5500公顷,破损山体修复率达95%。


  中山将望得见青山:以五桂山为绿芯,加强铁炉山、大尖峰、五指山、犁头尖山等山体综合整治,将其建设成为“城市绿肺、市民花园”。保护好烟墩山、槟榔山等城中山体,构建城市风光眺远视廊。


  中山将看得见绿水: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保护好横门水道、岐江河、长江水库、金钟湖、沿海红树林等重要湖库与湿地。开展海岸线、河涌两岸、基塘、水鸟栖息地等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


  同时,中山将建立清洁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围绕“碳减排”,立足“碳增汇”,为碳达峰、碳中和坚定坚实基础。

来源:

南方新闻网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