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联系我们

产城创投/园区梦工场
全国热线:400-002-1668
园区小助手:13380884233
邮箱:ciipa@ciipa.net
传真:0760-88261703


                顾问连线​

微信公众号

产城城创-产业园区-特色小镇-公众号
产城创投


产城城创-产业园区-特色小镇-公众号
玩转园区


产城城创-产业园区-特色小镇-公众号
园区梦工场

<
新闻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文章中心>地方专题>践行绿色发展建设生态硒都

践行绿色发展建设生态硒都

发布时间:2020-07-07 点击数:2144

海东市平安区地处甘青要道,湟水之滨,属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段,是甘肃省兰州市、青海省西宁市两个省会城市的交通要塞。历史上的平安是唐蕃古道和古丝绸南路上的一个重要驿站,有着悠久的农耕历史、灿烂的河湟文化、朴实的乡土风情和良好的人文环境。如今的平安区生态环境质量优越,全区森林覆盖率为41.82%,草地综合植被盖度为62.23%。这里自然资源优势明显,2010年首次发现600平方公里的富硒土壤资源,因典型的高原纯净气候,造就了平安富硒土壤无污染、无重金属残留的独特优势,享有“中国高原净土富硒区”“中国高原富硒养生区”和“高原硒都”的美誉。

近年来,在平安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职工同心同德、同向发力,各族人民群众响应号召、鼎力相助,使平安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强化资源保护、改善生态环境、推进污染防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走出了一条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共赢的发展之路。


打造宜居城市 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互利共赢


生态长效机制初步建立。注重规划引领,2014年平安区编制实施了《青海省海东市平安生态县建设规划》,今年又按照国家最新政策对规划修编,并印发《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20-2025)》。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优先,划定生态、耕地、城市开发边界“三条红线”,明确生态与经济发展布局。建立健全区、乡、村三级河湖长工作体系和工作推行机制,“清四乱”专项行动、排污口排查整治、日常执法监管等重点工作成效显著,河湖环境面貌持续改善,于2019年5月份顺利通过了国家河湖长制第三方评估检查,平安区荣获2019年全省河长制湖长制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通过建立生态文明宣教长效机制,创新生态文明宣教形式,持续强化生态环境宣教,环保志愿者不断涌现,绿色生态文明的理念已渗透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每个公民。不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追求产值,不以牺牲未来利益为代价追求GDP增长,已成为全区人民的共识。据调查统计,平安区党政领导干部参加生态文明培训的比例达到100%,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度达89.2%,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满意度达92.6%。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17年至2019年,平安区空气优良率由79.9%上升到95.5%,湟水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由66.7%上升到75%,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由58.82上升到61.27,全区环境面貌得到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截至目前,全区共创建全国文明村镇1个、国家级生态乡镇1个、省级生态乡镇6个、省级生态村46个,生态乡镇数占总乡镇数的75%,生态村占总数的41.4%。


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显著。2012年,平安区率先在全省启动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工程,并经过不断探索实践,“户清扫、村收集、乡(镇)转运、区处理”的“平安经验”在全省推广。重点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整治、村庄规划管理、大村庄清洁行动等六大行动,确保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开展。截至目前,平安区已创成82个高原美丽乡村,并于2019年入选全省唯一的全国人居环境整治激励县名单。


生态宜居水平不断提高。以“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为契机,加快“绿屏障、绿河谷、绿城区”建设,在城市内部打造多元网络化的绿地广场系统,建成多个城市公园。以湟水作为市区公共设施和生态景观主轴线,相继建成多个湿地公园。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8.6平方米扩大到12.9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由23.5%提高到32.5%,绿化数量质量和城市颜值实现“双提升”。


绿色经济发展后劲增强。依托富硒资源优势,全力打造以马铃薯、禽蛋、牛羊肉等特色农产品为主的五大富硒产业链,富硒特色作物播种达4966.67公顷,培育省市龙头企业13家。按照“绿色、低碳、集聚、循环”的要求,绿色矿山、生物科技、冷链加工等一批带动性强的绿色工业项目基本建成。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平安驿成功纳入第一批省级特色小镇名录,荣获“中国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称号。“青海年·醉海东”“相约平安”等文化艺术活动精彩纷呈,彰显魅力,平安柴火鸡、平安牛头宴、平安月饼等品牌日益叫响,带动餐饮旅游消费升级,商贸物流、商品消费、游客流量达到历史之最。


践行绿色发展 构建绿色新兴服务业体系


加强组织领导,压实工作责任。及时成立由平安区委书记任组长,区长任第一副组长,区委副书记任常务副组长,分管副区长和各乡镇、各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创建办公室,负责创建工作组织协调和日常工作。全面分解落实各项目标任务,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责任单位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和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之中,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大政协监督、乡镇部门协作、全区人民参与”的工作推进机制。按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的总体要求和职责分工,建立健全资源共享、信息互补、通力合作、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切实做到了“认识上提升层次,责任上提升境界,工作上提升水平,推进上提升质量”。


加大资金投入,构建生态家园。坚持园城融合、乡城融合的发展理念,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城区发展的基础性目标,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积极营造城美、地绿、水净的城市环境。城区路网体系进一步优化,“一环三横十七纵”的城市路网框架全面形成,白沈河流域水污染治理项目、祁家川湿地公园等城区新项目建成投用,创造了城市建设的平安速度。突出城乡融合发展,加大村级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力度,持续推进平安区三合沟、白沈沟、巴藏沟“送气接污”工程和“厕所革命”,狠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面貌日新月异。


加强生态建设,提升县域“颜值”。大力整治“彩钢房”和“大棚房”,城乡人居环境面貌不断提升。加快推进旧城区改造步伐,一大批老旧小区和城中村片区征迁工作全面完成,绿化美化及时跟进。扎实推进湟水规模化林场、三北防护林等林业工程,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圆满收官,春秋两季义务植树“大会战”连战连捷,国土绿化连续两年突破6666.67公顷大关。


推进绿色发展,践行绿色理念。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将绿色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绿色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按照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要求,大力推进绿色农业,富硒特色种植业后劲增强,禁养区划定得到进一步优化。积极培育节能环保产业,太阳能光伏、污泥等项目有效推进。加快建设绿色矿山、西沟峡等重点采矿企业整合升级。着力构建绿色新兴服务业体系,商贸文化旅游充满活力,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狠抓污染防治,打造蓝天碧水。坚决打赢“八场标志性战役”,“抑尘、减煤、控车、治企、禁燃”等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全力推动河湖长制从“有名”全面转向“有实”,坚持河湖水里和岸上的问题统筹治理,积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设施、河道岸线植树绿化等建设,扎实开展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农村畜禽养殖、涉水环保问题等整治工作,全区河湖生态明显改善。扎实推进两轮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第一轮反馈12项问题整改完成11项,已经制定印发第二轮反馈问题整改预方案。


下一步,平安区将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严格落实国家、省市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部署与安排,创新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持续巩固提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指标,积极探索长效工作机制,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加大生态文明宣传,继续强化环境治理保护,全力推进绿色经济发展,力争早日把平安区建设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来源:青海法制报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