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州城东金鸡湖畔,矗立着一座高12米、由两个圆相叠扭转而成的雕塑。雕塑名为“圆融”,如今已经成为苏州工业园区这座现代化新城的象征。她温婉绰约、刚柔向上的风骨,是对以“借鉴、创新、圆融、共赢”为内核的“园区经验”的最好诠释。
25年只是短暂的一瞬。然而,园区紧紧把握这一历史性机遇,在改革开放大潮中上演了精彩大戏,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中国开发区示范品牌。
苏州工业园区项目的诞生,对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而言都是一项史无前例的重大决策,园区也因自身的开创性而承担了为中国改革开放探路的重大使命。开发建设25年来,园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立改革开放潮头,一组组高歌奋进的创业旋律,一篇篇动人心弦的改革乐章,一幅幅锦绣壮美的创新画卷,托起一座人文与科技、产业与城市完美融合的宜居宜业创新之城。
党的十八大对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做出了全面部署,指出要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2014年1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指出,江苏开放型经济发展平台比较多,有中新合作苏州工业园,还有一批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区和高新区,要积极主动对接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在开放创新、综合改革方面发挥试验示范作用。
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亮绿灯通行。2015年9月,经过两年的积极争取,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在苏州工业园区率先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要求园区探索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水平,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提供经验。园区又一次在国家新一轮改革开放大潮中先行一步,承担起历史重任。
自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以来,园区主动对接自由贸易试验区并积极复制成功经验,探索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开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累计实施重点改革任务172项,其中国家级先行先试项目达40项,向全省乃至全国复制推广改革经验近3项,着力打造全方位开放高地、国际化创新高地、高端化产业高地、现代化治理高地“四个高地”,不仅为园区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发展环境,也为国家级开发区创新发展起到了探路和示范引领作用。
一、从“引进来”到“走出去”,打造全方位开放高地
在园区开发建设之初,中新两国领导人就达成了共识: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不在于引进多少项目,而在于能否把新加坡积累的经济和公共管理经验,通过园区的建设介绍给中国。这就意味着,园区成功与否,不仅在于其发展速度和成果,更在于其发展的经验、模式能否在中国其他区域得到“移植”和“复制”。因此,将新加坡先进的经济和公共管理经验“引进来”,是园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创新和实践;用园区开发建设实践经验“走出去”,在中国更多的地区传播、复制园区发展理念与开发管理模式,是园区作为中国开发区“试验区”的职责所在,也是园区实现产业优化升级,打造未来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从2006年开始,园区开始以异地合作方式输出园区成功的开发建设与管理经验,先后与宿迁共建苏州宿迁工业园,与南通共建苏通科技产业园,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共建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携手苏州相城区共建苏相合作区,与安徽滁州共建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园区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政策,加快园区品牌、“园区经验”辐射推广,中国-白俄罗斯工业园、中国-阿联酋产能合作示范园、中国-哈萨克斯坦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等国际合作项目成为机遇共享、繁荣共享的重要平台。依托全国目前唯一的国家级境外投资服务示范平台,到2018年底,短短三年多时间里,园区就推动309家中国企业到53个国家进行投资,协议投资额累计达104亿美元。园区成为服务中国企业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的重要平台。
二、从“制造”到“创造”,打造国际化创新高地
园区早期的发展,遵循的是与其他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相似的路径,即先行投资建设大型基础设施,引进大量制造业资本,并以此带动区内其他社会需求的增长,逐步加快区域经济发展。至2000年前后,园区基本完成了首期开发区中工业地块的开发,工业经济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然而,这种主要依靠引进外资制造业的方式,其发展局限性也比较明显,诸如行业缺乏自主品牌,产品难以拥有和掌握核心技术,区域经济缺乏竞争力和持续发展后劲等。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发展的主要制约,自2002年起,园区战略性地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要务,确立了以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为科技创新主阵地,以国际科技园、生物纳米园等功能载体为重要平台,以产学研相结合和科技成果产业化为主要抓手,持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断突显和增强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园区不断在全球范围汇聚、配置创新资源,着力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积极构建政府、企业与社会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机制。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园区科技创新取得明显的突破和提升,多项科技创新指标位居国家和省内前列,综合实力跻身国家高新区前列,在国家级高新区排名中位列全省第一。
三、从“跟跑”到“领跑”,打造高端化产业高地
园区的起步比第一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晚了整整十年。作为后发区域,园区积极抢抓全球产业梯度转移、价值链重构等机遇,坚持招商引资与区域产业发展战略相结合,敏锐把握产业转移趋势,围绕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积极实施“择商选资”,瞄准世界500强及其关联项目,引进产业龙头项目,逐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机械制造为代表的两大主导产业,吸引外资项目4100多个,实际利用外资312.7亿美元,其中世界500强企业项目130多个。
近年来,坚持以“亩产论英雄、创新论英雄、生态论英雄”,搭建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平台,加快企业“腾笼换凤”,实施产业梯次转移,园区加快推进主导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探索“1+N”制造业转型升级新路径,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向“制造+研发+营销+服务”转型、制造工厂向企业总部转型、成本中心向利润中心转型。截至2018年底,园区新招拍挂工业项目亩均投入强度、产值、税收分别超1000万元、2500万元和230万元,经认定的省级总部机构数量达39家、占全省20%。
同时,园区立足产业基础,发挥比较优势,聚焦发展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三大特色产业,探索“十个一”特色(新兴)产业培育机制,着力培育具有园区标志、领跑全国乃至全球的特色产业地标。十年磨一剑,园区三大新兴产业如今终于迎来“爆点”,2018年,园区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超1500亿元,生物医药领域高层次人才占全国20%以上、创新型企业占全国20%以上、新增生物一类新药批件占全国20%以上,这三个硬气的“20%”让园区被公认为国内最具创新活力的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园区产业也从后发“跟跑”走上了未来“领跑”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四、从“取长”到“补短”,打造现代化治理高地
结合中国国情借鉴运用新加坡的成功经验,是园区有别于并优胜于国内其他开发区的显著特征。自开发建设以来,园区累计组织专业管理人员赴新培训194批3680人次,在借鉴、消化、吸收、再创造的基础上,先后编制了近100项体现自身特色、保持与中国现行体制相衔接、符合改革方向且能够与国际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建立起“不特有特、比特更特”的特色管理运行机制,并创造了包括全国首个空陆联程快速通关模式、全国首个中外合作非法人制股权投资基金、全国首个内陆型综保区、全国首个国家级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等在内的众多全国“首个”,引领了开发区在现代物流、科技发展、金融开放等领域的功能创新。
经过25年的发展,园区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也面临着复杂的挑战和考验,如外向型经济亟须在高平台上转型升级、现代服务业开放仍有较多限制、创新驱动发展模式有待强化等。这些问题也是园区和国内其他开发区、沿海开放地区所面临的共性问题。
面对这一系列不足和问题,园区着力以开放创新综合试验为抓手,积极探索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构建创新驱动发展新模式,围绕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政府治理、城市建设、社会治理等领域,用系统性、集成化改革的方式,大力推进全方位改革,积极探索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飞地经济”合作模式、“多规合一”管理平台等先行先试举措,不仅开创了自身发展的新局面,也为全国开发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2018年12月,园区入选江苏省改革开放40周年先进集体。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是最好的传承。苏州工业园区将围绕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的发展目标,提升汇聚国际创新资源要素能力和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能力,促进开放与创新融合、创新与产业融合、产业与城市融合,着力打造全方位开放高地、国际化创新高地、高端化产业高地、现代化治理高地,努力走在践行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构建开放型创新体系、优化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最前列。
来源:南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