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防行业离不开摄像头,摄像头每天每时每刻都在采集大量的数据,但是这些数据在计算机里都是以像素的形式表示,只能由人来看,计算机是看不懂的,我们就是要给客户解决用机器来看视频的问题。”4月15日下午,在北京市北四环西路67号的中关村前沿技术创新中心三楼展厅内,深瞐科技创始合伙人肖可伟正在向来访者介绍公司的产品形式与技术构成。
深瞐科技是一家专注于计算机视觉领域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的人工智能企业,致力于提供视频智能识别软硬件解决方案,也是首家入驻创新中心的企业。
“2016年6月份,我们受邀正式入驻创新中心,这两年多时间对公司来说确实是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当时我们只是一个在行业内刚刚起步的小企业,全公司员工不过70人。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车脸’识别供应商,在全国范围内的大中型合作伙伴达到300家,企业员工数达到270人,公司估值超过10亿元人民币。”肖可伟向记者介绍到。
深瞐科技所获得的这些成长,与中关村前沿技术创新中心的助力息息相关。而在助力企业发展驶入“快车道”的政策中, 受益的不只是深瞐科技一家。
“近两年,中关村通过‘全球选拔、公开路演’方式选拔出84家前沿技术企业,涉及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材料、前沿生物等新兴行业。这些企业进驻中关村前沿技术创新中心之后,会得到全方位加速升级孵化。”中关村前沿科技与产业服务联盟联合秘书长窦彦莉介绍。据了解,中关村前沿科技与产业服务联盟是在中关村管委会支持下的针对前沿科技企业进行专业服务的组织。
为加快推进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积极抢占全球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制高点,“十三五”期间,中关村面向全球启动了前沿项目挖掘工作,力争每年发掘不少于20家掌握重大前沿原创技术的企业,整合多方资源,持续加大支持和服务力度,全力培育其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型企业,为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作为前沿技术空间聚集区的中关村前沿技术创新中心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平台面向全球挖掘拥有全球领先、重大前沿技术的企业,充分整合政府和市场资源,为入驻企业提供产业对接、创业培训等全链条一体化支持与服务,构建具有竞争力的前沿技术服务生态。
记者了解到,创新中心的前沿项目挖掘主要聚焦在三大领域,分别是以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高端芯片、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等为代表的前沿信息领域,以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器械为代表的生物与健康领域,以及以石墨烯、液态金属、量子通信等为代表的新材料和高端装备领域。
截至目前,共计有84家企业入选中关村前沿技术企业,涵盖上述三大领域,总估值超过千亿元。入选企业每家都可获得500万元的补贴,部分企业还能获得为期三年的房租补贴。
窦彦莉用“四高”来形容这些企业:“一是技术水平高,这些企业均拥有重大原创核心技术,比如中科寒武纪开发了全球首个深度学习专用处理器架构指令集,并成功推出世界首款商用深度学习专用处理器;二是人才团队级别高,这些企业聚集了一批顶级的领军人才,近八成的企业负责人拥有领军企业高管或海外留学背景;三是资本关注度高,企业平均成立年限约为三年,但均获得了创投资本的青睐,总估值超过千亿元人民币;四是媒体和社会评价高,多家企业获得主流媒体报道。”
目前,业界已经有这样的共识,即大量原创性技术往往来自初创公司,可越是前沿,技术落地早期面临的挑战越大,在与国内外的潜在大客户接触时,也经常会受到“你们公司太年轻,规模也小,能承担起我们的大项目吗?”的质疑。
为了给这些新生的高科技企业与各种资源“牵线搭桥”,创新中心做了不少工作。窦彦莉向记者介绍,去年一年,创新中心共举办了115场接待会,邀请来自各个部委以及政府部门的领导、相关行业内大型企业的负责人等来展厅参观、洽谈,倾听这些前沿技术企业的诉求,促成各方达成合作。
除了获得政府对前沿技术项目的资金、政策、资源对接、信用背书等支持,前沿企业集聚还带来了“强强联合”的效应,使平台内的上下游企业碰撞出火花。
“我们的产品还能够给中心其他企业提供核心技术支持,企业之间可以洽谈技术合作,形成产业链条。”肖可伟说。据在场的企业负责人介绍,他们各企业之间经常会组织各种形式的线下活动,创造合作机会。
目前,通过对前沿技术项目的挖掘,中关村前沿技术创新中心已初步形成聚集效应,成为中关村示范区培育前沿技术的标志性平台,充分发挥出引领示范作用。
来源:北京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