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综合体 田园综合体降生
田园综合体背景
在2017年2月5日,“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新型产业发展的亮
点措施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文件内容提到: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
田园综合体是集现代农业、田园社区、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综合型发展模式,满足三个产业相互渗透融合,是在城乡一体格局下,顺应农村供给侧结构改革、新型产业发展,结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中国乡村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一种可持续性模式。
田园综合体典型特征
传统乡村到田园综合体四大转变
功能转变:要从简单的农作物生产功能到集生产、加工、销售、展示为一体的复合功能。
模式转变:要从农业模式转成农业+农业文旅+地产的模式产业转变。
产业转变:要从农业产业链转变为综合的产业链,产业链从生产端向体验端转移。
价值转变:要从田园产出不高到拓展新的价值空间,实现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生活价值。
田园综合体构建要素
农业
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产业融合,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现代化水平,包含“现代农业生产型产业园”+“休闲农业”+“社区支持农业”三重含义。
文旅
保持农村田园风光,打造符合生态的农业旅游产品+度假产品,需考虑功能配搭、规模配搭、空间配搭,丰富文化生活内容,多样业态规划,形成旅游度假目的地。
地产
需按照村落肌理打造社区,既要满足农、工、旅人群聚集居住需求,还要满足公共配套和管理组织需要,营造新社区。
田园综合体六大支撑体系
集中连片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
加强田园综合体区域内“田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供电、污水垃圾处理、游客集散、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条件。
围绕田园资源和农业特色,做强传统特色优势主导产业,推动土地规模化利用和三产融合发展,打造农业产业集群;
发展创意农业,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开发农业多功能性,推进农业产业与旅游、康养等产业融合;
强化品牌和原产地地理标志管理,推进农村电商、物流发展,培育品牌,构建支撑综合体发展的产业体系。
积极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力,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通过土地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方式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优化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增加农业效益;
强化服务和利益联结,逐步将小农户生产、生活引入现代农业农村发展轨道,带动区域内农民可支配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优化田园景观资源配置,深度挖掘农业生态价值,统筹农业景观功能和体验功能,凸显宜居宜业新特色;
积极发展循环农业,充分利用农业生态环保生产新技术,促进农业资源的节约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施节水工程,加强综合整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要完善区域内的生产性服务体系,通过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产业和公共服务平台,聚集市场、资本、信息、人才等现代生产要素,推动城乡产业链双向延伸对接,推动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完善综合体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和功能,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高效服务。
妥善处理政府、企业和农民三者关系,确定合理建设运营管理模式,形成健康发展合力。
政府重点负责政策引导和规划引领,营造有利于田园综合体发展外部环境;
企业、村集体组织、农民合作组织及其他市场主体要充分发挥发展运营中的作用;
农民通过合作化、组织化等方式,实现在发展中的收益分配、就近就业。
田园综合体综合结构体系
田园综合体综合打造策略
做好前期规划,构建支撑产业体系
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多规融合,站位高,有前瞻性和可行性,找准定位,将村民生产生活真正融入到田园建设中去,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盘活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质量
通过土地流转、股份合作制、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方式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优化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增加农民效益。
引进社会资本,创新项目融资模式
除了财政资金支持,同时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多,利用财政杠杆作用,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拓宽田园建设的融资渠道。
创新主体间的合作模式
妥善处理政府、农民和企业三者间的关系,发挥三者主体作用,健全市场化运行机制,充分主动投入,各尽其能、各取所需,形成建设合力。
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完善配套设施体系
引进先进管理方法,提高农业休闲质量,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田园+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及配套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