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城镇化道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最近几年,特色小镇作为我国城镇体系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地受到重视,在全国蓬勃兴起。从近几年的实践来看,特色小镇建设确实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是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积极稳妥地推进特色小镇建设。
明确功能定位 防止盲目跟风
准确把握特色小镇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防止盲目跟风。特色小镇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在总结过去几十年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吸收外国有益经验基础上提出和兴起的。
首先,城镇体系的构造是城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国内外历来有大城市和中小城镇孰优孰劣、孰先孰后的争论。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应在积极发展大中城市的同时,重视中小城镇的发展,特别是在人口密度较小的中西部地区,要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
其次,产业集聚同样是城镇化中的一大问题。产业集聚的空间载体既可以是大规模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也可以是中小城镇,而且中小城镇更具灵活机动、便于调整等优点。
再次,实践表明,长距离迁徙的城镇化综合效率并非最佳,而就地城镇化适合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且具有许多优点。特色小镇无疑是就地城镇化的合理空间形式。
最后,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中小城镇积累了丰富且具有特色的资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发展优势,有较高的市场知名度。对于这些城镇,就不应强行搬迁,而应进一步发展壮大。
可见,在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中,特色小镇的功能定位是与大中城市既互相区别而又互相补充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载体和平台。我们理想中的特色小镇,应是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社会的基本单元和微缩版。所以,特色小镇建设不能盲目跟风,一哄而上,而要根据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去建设,避免造成资源浪费。
坚持产城融合 形成强大支撑产业
特色小镇建设须坚持产城融合,避免空城死城。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伴而生,须协调推进。工业化是内容和前提,城市化是形式和结果。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城镇,都须坚持产城融合,只有这样,城市化才能健康持续发展。特色小镇建设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育产业,以形成强大的产业支撑和经济基础。就特色小镇建设而言,在产业选择上,没有必要面面俱到、过分杂乱和多元化,而是某种产业的集聚和配套,根据原有的基础和条件以及发展方向,可以是农业、加工业、服务业,也可以是旅游业等。当然,对于专业化也不可绝对化,因为如果产业过分单一,当该产业遇到周期性衰退时,就会造成全镇经济的衰退甚至崩溃。为了防止风险,可选择发展某几种没有密切关联或者关联度不高的产业,平行发展,互相补充,形成合力,推动城镇经济持续发展。在发展产业的同时,还要配套建设教育、医疗、商业、文化娱乐、休闲、养老等生活和公共设施,最终把特色小镇建设成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经济和社会功能齐全的区域中心。
在特色小镇建设中,房地产业要适度发展,防止投机和炒作。2016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其后的相关会议,都提出了“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理念与定位,这为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与调控提出了科学的指导思想。据此,在特色小镇的建设过程中,一定要管控好房地产市场,严防炒作。房地产开发须根据整个城镇规划,适度进行,循序渐进。要根据产业规模,特别是人口规模决定房地产开发规模,既使居民有房住,又不至于形成房地产泡沫,引导居民把心思更多地用在就业创业上,引导社会资源更多地用在其他产业上,最终推动特色小镇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建设和调控要以市场为主
特色小镇的建设和调控要以市场为主。《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点同样适合于特色小镇建设。所以,特色小镇的建设在初期应主要以市场选择和调节为主,建在哪里、特色何在、规模大小,都应由市场决定,当特色小镇初现时,政府应适时介入,规划引导,使其健康发展。
特色小镇建设须全面创新,防止墨守成规。“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要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其中以创新驱动居首。特色小镇的建设亦然,须进行企业、个人、政府和社会团体的全方位创新。从个人角度讲,要坚持“双创”,为小镇建设注入活力,不断培育新的主体力量;从企业来讲,应承担起科技创新、微观体制创新的历史重任,推动产业不断升级换代和发展壮大;从政府来讲,应大力推进简政放权,为企业和个人松绑,激发他们的活力,要加快户籍、土地、规划、城市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以充分适应特色小镇建设的需要;从社会团体来讲,也要深化改革,去掉长期以来形成的“衙门”作风,放弃自己的既得利益,实现从管理者角色向服务者角色的转变。通过这种全方位的创新,为特色小镇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和保障。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